“其实我本想加入一些有趣的日常片段,但在这方面我总是找不到灵感。”

方争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些休息日的点滴被他用省略号一笔带过,未曾详细描述。

“师兄,这段时间麻烦你了,谢谢。”许宁简短地道谢,将两张软盘小心地放进包里。

“不客气。”方争连忙摆手,他向来没有大师兄的架子,尤其在面对这位天才师弟时更显得谦逊:

“要是没有你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回忆起之前与姚美玲一同研究新舟60飞机机翼颤振分析的经历,方争不禁感激万分。

当时课题组一度陷入僵局,幸亏许宁的及时出现,才让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

原本的研究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博士毕业的要求,但在许宁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还解决了这一难题。

现在,尽管核心技术需要保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个新领域中寻找其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足以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

这种先驱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为年轻的导师们提供一个快速培养博士生的机会,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加入,从而推动整个课题组的发展。

当然,这一切对于还未成为导师的许宁来说还为时尚早,而对于即将退休的杜亦熵教授而言,这也是职业生涯的最后辉煌。

就在他们交谈之际,夏天——那位参与项目的硕士生,揉着惺忪的眼睛走了进来,惊讶地看着坐在办公室里的三人。

“师兄?”

尽管她和许宁已有数月未见,但时常听闻他在603所的杰出表现,连方争也常说自己的博士论文多亏了他。

因此,当夏天叫出这称呼时,心中不禁有些迟疑——师弟一词似乎不足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杜亦熵这时站起身来:“我上午还有会议,你们继续忙吧。小许,跟我来取钥匙,你的新办公室在高性能计算中心那边。”

“我的新办公室?”

许宁这才注意到,自己工位上的设备依旧如初,并不像其他同事那样配有新的电脑。

“我们总不能让计算中心的负责人跟大家挤在一起吧,传出去还以为我们京航没有空余的房间呢,而且这样处理事务也不方便。”

方争在一旁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