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检阅完满清新水营官兵的训练成果,基本上还算满意。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也极力吹嘘,说清帝国一旦有了那五条二级战列舰,在东亚海面将所向无敌。
问题是福大帅一想到北海军手里那种能一炮糜烂数十里的“超级大炮”和两条如山的大铁船,心里还是虚的不行;另外北海军那种能发出“哒哒哒”声的速射火炮最令福康安心悸。
他苦思了两年,觉得唯一能破解的办法就是降低火炮的重量,以便快速移动;同时还得提高火炮的射击速度和数量。
你赵新用五门大炮,那朝廷的大军就用五百门,总要十倍胜过才行。原则就是以数量和速度拼火力,其实拼的就是国力!
虽然“平台之战”清军打的顺风顺水,可天地会的毛贼如何能跟训练有素的北海军相比。他之前在广州和英国人、法国人接触,就是希望购买更多的速射火炮以节省珲春那边的铸造时间。
相较于满清造炮依然使用蜡模铸造法,此时的欧洲火炮早就使用了“湿型铸造法”。自1764年开始,法国的铸炮工匠把锡和铜以1:10比例混合,通过优质的铸砂和粘土来制造砂模,而造型步骤则往往用白锡制作的模件来完成。
火炮的炮管被铸造的十分坚固并且使用型芯来完成内管。脱模冷却以后,就可以进行钻孔了。得益于斯特拉斯堡的铸炮匠马里兹所发明的钻孔机器,炮孔可以准确的在中轴线和中央圆心中被钻出。
因为清宫中目前仍有不少供职的法国传教士,所以不管是乾隆还是福康安都偏向于从法国人那里购买。
然而得知消息的英国人却不干了,他们更希望能和这个老大帝国达成全面的军事合作,以便扩大贸易份额。
所以当法国人吹嘘了自己的“格里伯瓦体炮兵体系”,并提供试射了各型号的野战炮与榴弹炮后,英国人马上就祭出了大杀器,也就是在十年前开发定型的“加朗炮”。他们向福康安提出,在今年交货的五条二级战列舰上,八成舰炮都将使用火力迅猛的加朗炮。
话说以往欧洲加农炮发展的技术路线是要打得越远越好。因为想打得远,炮管就得长、装火药多、膛压也高,所以炮管就变得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纪末,发射32磅弹的重型加农炮已重达5吨左右,在风帆战舰上,这种重炮只能装在下层炮甲板,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不然会把船压翻。
比如十七世纪瑞典海军的瓦萨号就因为装炮太多、重心过高,所以刚离岸还没来得及扬帆便被一阵大风给掀翻了......
七年战争过后,英国人在加农炮的技术路线上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远距离射程,推出了一种简化版的加农炮。其目的是把膛压降下来,因此炮管就能短而薄,火炮的重量也会大大下降,同时在军舰上也能装更多的火炮。
早期舰炮由于炮管和弹丸之间的间隙太大,容易侧露,再加上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和尺寸不一的炮弹,非常容易炸膛。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滑膛炮的炮管和弹丸之间要预留间隙。
这个间隙多大呢?能插进一根筷子。但是如此一来,火药的能量也就被浪费了。
炮弹被火药气体推动的时候,便在炮管里一路磕磕绊绊的前进,出了炮口,炮弹的准头就不一定了,会产生很大误差。所以早期的重型加农炮理论上能打几公里,但实际的交战距离一般都是在两百米左右。
英国人的加朗炮没走那种更重更长的技术路线,反其道行之,采用了降低火炮的膛压,提高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
这样一来,加朗炮重量就只相当于同口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首先是军舰上可以装载更多火炮,陆地上也能方便移动。又因为加朗炮的炮膛短,方便装填,射击速也比普通加农炮快非常多。
历史上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英国舰队一开始忍受了法国人的炮击,不断靠近法军舰队,最后仅用两门加朗炮的一次射击,法国人就被打的损失惨重,乖乖投降了。
福康安在离开广州前,通过十三行初步和英法两国达成了协议,并写了奏折等待乾隆批准。
他既购买了两百门部件规范化、运动性高的12磅法国炮,也购买了两百门12磅的加朗炮。相较于法国炮炮身431.8公斤的重量,英国炮的重量只有330公斤。一旦乾隆批准,兵部拨下购炮款,这些炮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运抵广州。
这次跟随他一起来厦门视察水营的,除了广东、福建水师提督衙门和两广总督府、闵浙总督府的人,还有不少在剿灭林爽文中脱颖而出的年轻满汉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