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改制。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407 字 2个月前

赵晗困惑,思忖万千。

'日兑三万,三月累计逾百万,京城百万民,人手数银有余,况有官俸、国用流出,何以致此?'

小吏揭秘,赋税改革,银币铜钱替实粮,乡间亦现兑银热潮,火耗暗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晗敏锐察觉立功之机,遣长随细查火耗详情,自身则伏案疾书奏章,遵新制,详述时地人,留白待查。

巡视之余,赵晗深感宝泉局差事之艰,防贪反腐,任重道远。

而董应举亦携奏入朝,颂扬太祖轻税之德,直指转运弊端,建议乡官专责。'

赋税押解,巡检局当仁不让。'

"赋税押解之重任,便交由巡检局执掌吧。" 朱由校轻抚下颌,沉吟片刻后言道。

昔日,卫所军兵肩扛赋税之重,每年约有十二万众,专司此职。

而今,流程繁复:乡官收税后,递送至县城,再由巡检局与衙役接力,穿越州县,直至省治所,最终汇聚京城。

"爱卿已洞悉朕意。"

朱由校简述构想后,话锋一转,"然,当务之急,顺天府各县赋税,直由顺天巡检局统揽押送。"

董应举闻言,颔首以示赞同。

"另有一事,朕久欲言之。"

朱由校放下茶盏,目光如炬,"地方截留赋税,实为弊政,今当革除。顺天府赋税,地方留三,七成上缴国库,以充国帑。"

董应举闻言,面露惊色,此举无异于触动地方财权之根本。

大明与赵宋,制度迥异,赵宋强干弱枝,赋税尽归中央,地方贫弱,民乱频仍。

而我大明,太祖高瞻远瞩,留财于地,以固根本,然监督之难,亦随之而生。

"七成上缴,恐有未便之处?"

董应举小心翼翼问道。

朱由校未直接回应,反言京城贪腐难绝,地方更是鞭长莫及,税额、预算,皆成谜团。"

朕如盲人摸象,地方实情,难以洞悉。"

他叹息道,"以顺天府为试,观其后效。"

"臣领旨。" 董应举应声。

"创业维艰,守成更不易。"

朱由校望着董应举,感慨万分,"大明二百余载,沉疴待除,任重道远。"

他引用古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不懈探索。"

末了,语重心长,"董卿,国之重臣,望卿珍重。"

董应举闻言,眼眶微红,跪拜于地,"臣必铭记陛下教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