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京报!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3465 字 1个月前

"未知也。"

韩爌递还书卷,缓缓坐下,摇头不已。

东林多谏臣,此联实为东林精神之宣言,其传播之谜,耐人寻味。

简而言之,便是东林党事无巨细皆欲插手,却与皇上的“确权”之策南辕北辙。

皇上严令不越雷池,而东林则似管家婆般多管闲事,二者冲突,犹如鸿沟难填。

随着韩爌入座,室内再次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之中,静得能听见针落之声。

“速书南方,撤换那副对联。”

终于,东林宿老周嘉谟一语惊醒梦中人,意在缓和与皇上的紧张关系。

“此时此刻,万不能让圣上对东林心生嫌隙。”

他语重心长,深知东林书院乃东林党之根基,犹如灵魂之所在,一旦受损,便是动摇根本。

正如西方之耶路撒冷,不可或缺;东林党若失书院,则群龙无首,众鸟投林。

皇帝此招,直捣黄龙,直击东林要害。想当年,顾宪成重建书院,广开才路,方聚天下英才。

而今,若书院遭厄,依附之小吏必作鸟兽散,他党必乘虚而入,东林危矣。

“我亲赴叶阁老处,由他执笔,我附名便是。”

韩爌与周嘉谟相视一眼,默契达成。

张问达亦点头赞同,三人共识如磐石。

另一边,外堂之上,黄尊素把酒言欢,手捧京报,心中暗忖:“又将有三人难逃厄运。”

正欲深究,周顺昌却以酒遮眼,不屑一顾:“贪官污吏,死有余辜,那些空话大话,又有何用?”

黄尊素闻言,摇头叹息,劝其细品京报深意,随后离席而去,月下独步,对周顺昌之愚钝,颇感无奈。

皇帝风向已变,而此人犹自不觉,真乃酒中糊涂也。

汪文言遭擒后,东林智囊之任,犹如千钧重担,悉数压于一人之肩。

然此刻东林,竟无一人可挺身力挺,宛如孤舟独行。

刘一燝归隐田园,韩爌怯懦避世,叶向高埋首史海,张问达则解甲归田。

皇上偏爱实干之臣,东林群英之中,竟无一人可堪大任,实乃人心涣散,队伍难驭。

黄尊素步出张家府邸,背负双手,漫步于京城石板路上,心中五味杂陈。

皇上年少而手段老辣,玩权术于股掌之间。

锦衣卫,昔日受文官掣肘,今却于帝手重焕生机,犹如凤凰涅盘。

思及报端所载,锦衣卫于度支司中揪出贪赃枉法之徒,黄尊素不禁摇头苦笑。

此衙门虽屡遭非议,然临头之际,亦不得不低头服软,真乃“老虎屁股摸不得”。

“又一世宗再现,文官之厄也。”

黄尊素踏着鹅卵石小径,心中暗叹。权柄过于集中,帝王一念之间,百官束手。

正当黄尊素沉思之际,忽闻身后呼唤:“真长,可愿同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首望去,竟是久居京城而未得重用的东林巨擘赵南星。

无官之身,纵使声名显赫,亦难聚人心。

世人皆喜锦上添花,而少有人愿雪中送炭。

“赵公有何赐教?”

黄尊素躬身行礼,神色戒备。

东林之内,温和与激进两派分立,赵南星乃激进派之领袖,而皇上又偏爱实干,赵公或有东山再起之日。

“闻黄真长善谋,对此京报之事,有何高见?”

赵南星淡然相询,未显丝毫介怀于黄尊素之疏离。

“陛下意在封众士之口。”

黄尊素面色微动,随即淡然回应。京报风行,诸事行事,愈发棘手。

赵南星闻言颔首,继而言道:“近日,各地专使纷至沓来,购京报以售四方。”

夜色渐浓,赵南星仰望明月,忧心忡忡。

“先帝怠政,百姓受苦。陛下即位,虽停大朝,然忠言难达天听。若天下舆论尽入宣政司之手,大明危矣。”

言罢,赵南星长叹一声,尽显忧国忧民之情。

“商贾亦购报以售四方?”

闻赵南星之言,黄尊素心中不禁为之一震。

“此言可真?”

皇帝竟绕过常规,直命通政使王舜鼎增设京报于邸报之外,更从京畿之外召来洪承畴,此等举动犹如空降奇兵,未及补辎便入战阵。

朝臣欲插手,却似隔靴搔痒,无门可入。若贸然上书,恐终将杳无音讯,如同泥牛入海,渺无回响。

而今,宣政司所出京报,价廉物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有官员于市井繁华之地,亲口传颂,蔚然成风。

试想,若此风遍吹天下,庶民皆能自官方渠道得悉朝野动态,谁还愿再听那秀才书生之空谈?

届时,若民间议论与京报有出入,必遭众人侧目,恐酿成大祸。

毕竟,京报所载,皆经宣政司初审,再由皇帝御览复审,其权威性岂容置疑?

“确有其事。”

赵南星颔首以应,复又言及皇帝自三经厂抽调匠人,入驻宣政司新闻署,专攻京报刊印,致京城诸多报房抄书人失业,生计堪忧。

“此风若长,吾辈之声或将更加微弱。”

言毕,赵南星目视黄尊素,诚挚相邀:“吾欲创一士报,以振士人之声,真长愿否共襄盛举?”

其意在于将黄尊素这位东林智囊纳入麾下,共谋大计。

“办报?”

黄尊素沉吟片刻,终是摇头婉拒:“在下才疏学浅,又非文章高手,恐难当此任。”

言罢,又言夜深恐家人挂念,遂行礼告退,匆匆离去。

心中却暗自思量:赵南星此举,实属胆大妄为。

皇帝亲自主导京报,局势已非万历年间可比,岂可再妄图以小报兴风作浪,重蹈妖书案之覆辙?

黄尊素脚步匆匆,心中忧虑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