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布局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900 字 1个月前

师爷言及此,神色微妙,似有深意。

盐之流通,犹如滴水穿石,历经三关:首为盐场,大明初定之盐户已难供万民之需,私场主应运而生,辛勤劳作,然收益微薄;次为盐商,持盐引游走四方,私盐混杂,亦称私盐贩子;此二者,皆乃劳苦之辈也。

一者沉沦于煎盐之苦役,一者则奔波劳碌以求盐利。

至于那第三道难关,便是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窝主”们。

这群人物,专擅“承上启下”之道,既食上家之饵,又啖下家之利。

他们于钞关码头布下“引岸之网”,向过往盐商广收盐引,转手间盐粒成金;又于盐场边缘暗设“巢穴”,与盐丁灶户暗中交易,勾销盐引,手法娴熟。

窝主们手握盐场产盐的“独门秘籍”,此等权势,非官商勾结之果不可得。

他们上下其手,低价吸纳,高价抛售,财富如潮水般涌来,直教人瞠目结舌。

其背后之官员,亦是受益匪浅,满面春风,仿佛油光可鉴。

“闻户部侍郎袁世振于两淮之时,以保甲之法整饬盐丁,令其巡察盐场,严打私盐,此举实为高明。”

师爷面露异色,望向袁可立,语含深意。

“故有两淮盐税之繁荣景象。”

“陛下已赐东家掌管长芦等盐场部分盈利之权,然漕运之弊,积重难返,非朝夕可解。”

“今朝盐制革新,各府专商售盐,吾等手握盐源,何不联手盐商,一举铲除窝主之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爷言罢,手轻轻划过颈侧,一抹杀意隐现。

“此辈于漕运中根深蒂固,若欲整顿漕运,必先除其羽翼。”

“此言甚善。”

袁可立闻言,缓缓颔首,眸中闪过一抹决然。

此乃“擒贼先擒王”之策,以一点之突破,带动全局之变革。

"袁可立亦欲插手漕运乎?"

朱由校轻抚奏章,眉头紧锁,倚椅沉思。

尽管师爷力荐袁可立先取盐业,然其漕运之志,终化为一纸奏疏,呈于御前。

朱由校摩挲下颌,思绪万千。

漕运之弊,竟需总督与巡抚联名上奏,其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在那无铁轨、海运未兴的时代,大运河犹如大明之血脉,至关重要,亦是权贵敛财之利器。

一旦受阻,国本动摇,非同小可。

自永乐以降,九边军需,六成仰仗漕运,海运既废,更增至九成。

二百年风雨,漕运网络错综复杂,势力盘根错节,南北名城皆依河而生。

朝廷特设漕运、河道两总督,足见其战略地位之显赫。

“小试锋芒尚可,大动干戈则需智取,四两拨千斤之策方为上选。”

朱由校沉吟片刻,终是决断,“驳回此议。”

言罢,轻挥衣袖,奏章落入刘时敏之手,后者躬身而退。

“此事棘手,犹如虎吞天,无从下口。”

朱由校轻叹,转而翻阅赵于逵之奏章。

当下漕运,几为东林所控,前河道总督王佐、前漕运总督李三才,皆出自东林门下,把持漕运三十年,却换来年年亏损,户部屡遭压榨。

深思熟虑后,朱由校毅然决然:“备便服,朕欲微服私访。”

令下即行,众人迅速筹备,朱由校喜着便服出游,众人亦习以为常。

一行人悄然离宫,直奔兴旺银号对面酒楼,皇恩浩荡,酒楼自当恭迎圣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