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南。
一条主干道上,数千匈奴奴隶正在一些秦人工人的指挥下劳作着。
与秦人所从事的相对较为轻松、安全的工作相比,这些奴隶不仅更加劳累、反而衣着单薄,时不时还要挨上几鞭子。
或许有人想过反抗。
但这处工地上不仅有上百充当监工和小工头的秦人工人,还有一些科学院研究员,以及三百多手持强弓硬弩的士卒。
相对于死亡,只剩下两年多工期就能获得自由的劳动,显然更能让他们接受一点。
一处道路上。
十几个奴隶正在两个大秦工人的指挥下在手动搅拌着水泥桶。
工人看着面前这些人的动作,时不时纠正一下他们。
这可不能犯错啊,犯错了一天工钱就没了,之后还会限制一段时间的上工——这种拿着钱当监工的事他们可不想丢。
由于一些技术活由于缺少足够技术人员,所以往往是老带新一段时间、然后需要人了新人就直接出师去独立负责一个项目,这才堪堪支撑起了大秦眼下庞大的基建计划,也让各地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可能一个大秦平民几个月前还是普通农人。
然后在这几个月内他先是当了工人,后来又因为手艺好被看中,被某个研究员教会了他们某一个技术活,他们学会了又开始带徒弟……
到今天,这个曾经的平民兴许已经成为了某一个小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的副厂长。
时代的浪潮下,许多人会被无情碾死。
但也有许多人会恰好站在潮头上。
这处工地内的一个木屋里。
姚元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父亲曾跟随一位先生读过几天书,恰好那时他出生了,父亲没有和村里其他人一样随意喊他三啊四啊乱七八糟的名字,而是请求那位先生起名。
那天是当月初一,先生给他起名“元”。
先生只是在村中停留了十日左右,便再次离开了。
只留下姚元这个亲自被他起名的孩子,在告诉那个小乡村的人们:有位读书人曾经来过。
姚元之前的二十六年里并没有什么出色。
家中没有余钱,没办法送他去读书,会的字也只是父亲在曾经先生那学来的自家人的名字、一些先贤之句,加起来还不到二百。
几亩薄田也只能让自家勉强度日。
虽上过战场,却并没有获得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