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奥秘 凝香笔 2908 字 1个月前

(三)人际距离的保持

这类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与伴侣的亲密接触方面,往往会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身体接触对于他们来说,常常是一种令他们感到不安和不适的体验。牵手、拥抱、亲吻等常见的亲密举动,在他们眼中并非是情感交流的自然表达,反而可能引发内心的紧张和逃避情绪。在公共场合,他们更是会刻意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身体间距,避免展现出过于亲密的姿态,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关注或者让自己陷入某种无法掌控的情境。

在社交活动的参与上,他们更倾向于独自前行,享受独自面对社交场合的自由和独立。他们不愿意与伴侣携手共同参加社交聚会,或者与伴侣一起融入朋友的活动圈子。对于他们来说,独自参与社交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可能因与伴侣共同出现而带来的种种约束和不自在。

(四)冲突处理方式

当面临恋爱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时,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会选择沉默以对或者干脆采取逃避的策略。他们对激烈的争吵和直接的情感碰撞心怀恐惧,认为这样的正面冲突只会进一步加剧关系的恶化,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也会坚决拒绝深入沟通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当伴侣怀着诚恳和积极的态度,试图与他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案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敷衍甚至是直接拒绝参与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担心这样会让自己在情感上变得过于脆弱和暴露。

三、回避型依恋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亲子关系无疑是塑造其依恋风格的关键基石。倘若在儿童时期,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冷漠、疏离的态度,对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缺乏敏锐的感知和及时、温暖的回应与关注,孩子便极有可能逐渐萌生出一种自我怀疑和不被重视的感受。他们会开始认为自己的需求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被关注和满足的,从而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回避型的依恋风格。

例如,当孩子因为受到委屈而伤心哭泣时,父母不仅没有及时给予安慰和拥抱,反而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加以斥责;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努力取得的优异成绩向父母展示,渴望得到认可和赞扬时,父母却表现出冷漠和不屑一顾。这样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孩子的内心便会被深深的失望和孤独所填满。

父母的过度控制同样会对孩子的依恋风格产生深远且负面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进行过度干涉,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决定,孩子为了保护那一点点仅存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可能会选择在情感上与父母保持距离,回避与父母进行深入、亲密的交流。

(二)成长经历中的挫折

过去感情中的伤痛经历往往是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如果曾经在恋爱关系中遭遇过背叛、欺骗或者刻骨铭心的情感伤害,个体的内心便会被恐惧和不信任所占据。他们会对未来的感情关系持有极度悲观和警惕的态度,将自己的心门紧紧关闭,以避免再次受到类似的伤害。

在社交领域中,如果个体频繁地遭遇拒绝、嘲笑或者被孤立的负面体验,也会使其对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遭受沉重打击。每一次的拒绝和嘲笑都如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一道伤口,让他们逐渐对人际交往失去热情和期待,进而选择在情感上保持距离,以自我保护的姿态来应对这个看似充满冷漠和敌意的世界。

四、回避型依恋风格在恋爱关系中的影响

(一)对自身情感需求的压抑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常常陷入一种自我矛盾的困境之中。他们的内心深处如同燃烧着一团渴望爱的火焰,但外在的行为表现却犹如一堵冰冷的墙,无情地拒绝着爱的靠近。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而建立的一种防御机制。然而,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却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满足内心对亲密和关爱的深切渴望。

长期的情感孤独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常客。尽管他们表面上极力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试图让自己相信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当内心的脆弱和寂寞悄然袭来,他们才会深深感受到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和失落。由于他们难以与伴侣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连接,无法真正地敞开心扉去接纳和回应对方的爱,他们往往在恋爱关系中感到一种深深的空虚和不满足。

(二)对伴侣的困惑与伤害

对于伴侣而言,与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相处常常是一场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旅程。他们会时常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付出不被对方所需要和重视。因为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很少主动表达依赖和需求,伴侣可能会在这段关系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贬低,无法为对方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产生一种无力感和自我怀疑。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