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灭蕃之战(四)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196 字 2个月前

“钵教亵神,上天降罚!”

“天罚钵教!天罚吐蕃”

“天佑大唐,大唐必胜!”

东城、北城下,围城的唐军中有几支队伍用吐蕃语齐声大吼着。

声音传上城头,城上的吐蕃兵脸色都变了。

钵教祭祀和卜巫是以血为祭,有时是以牲畜血祭,有时是奴隶或战俘,战时多以人为祭。吐蕃佛教与钵教有矛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反对以人为祭。但这个习俗在吐蕃年深久远,佛教努力这么些年,改变了一些贵族以奴隶为祭,代之以牛羊活牲。但重大的祭祀,如战前卜巫,还是以奴隶为祭的。

唐军这么一吼,城头上的吐蕃兵想到城内刚刚发生的地动,就想到“上天惩罚”,没有人怀疑这个。地动在人们心中,本来就是上天降下的惩戒。只是惩戒什么,就由得人说了。此时唐军一吼“以人为祭,天罚不仁”,很多吐蕃兵就信了;就算不信的,也认为肯定是有其他地方惹怒了上天,否则怎会天降地动?唐军吼的“天佑大唐”很多吐蕃兵也信了,不然怎么会在唐军攻城的时候,天降灾祸给逻些城?

守军人心乱了。

唐军信天意,吐蕃人更信天意,举凡是礼法文明越不及的地方,越相信天意鬼神之说。

吐蕃人不怕打仗,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人们的性情越坚韧,即使面临强大的唐军攻城,绝大多数吐蕃军都有意志和勇气守卫逻些,但是,天意却让他们畏惧。上天因为钵教降下惩罚摧毁了他们对钵教的信奉,他们当然不能怀疑神灵,但是唐军吼的“钵教亵神”让他们怀疑起钵教,便有人想起佛教批评钵教的那些话……

逻些城内的吐蕃兵中还是有不少信佛教的,因为他们的领主信钵教他们必须跟着领主走,但贵族信教很多跟利益有关,不像士兵信教很单纯,前期因为钵教和佛教彻底闹翻,这些信佛的士兵不得不在上面的压力下改信钵教,但信仰哪有这么容易改变呢?这些信佛的士兵在“天罚吐蕃”的恐慌下,平时压抑在心底的对钵教的不满立时爆发出来,攻击起钵教来,成了吐蕃军对钵教信仰倒塌的推手……城上人心混乱,再也没有多少人有战斗的意志。

唐军推着高耸的巢车开始攻城,城上只有散乱的箭射下。

城下几支唐军队伍还在继续吼着让守军心乱的口号。用吐蕃语吼出这么整齐的口号显然不是因为城内地动临时拉起来的,至少得训练个几天呀!很多将领已经恍然明白晋阳公主说的“不着急,再等等”,敢情就是等这地动啊!

将军们当然不会认为晋阳公主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因为大唐易学昌盛,一些易学大家精通星象和卜测之术,能卜知洪水地动并不是奇事,大唐几次天灾都是因为大史局和道佛二门的易道大家提前卜知而减少了受灾伤害。晋阳公主身边必定是有易学象数大家随军,卜测出逻些今日有地动,但能卜得这么准,不仅时间准,地点准,而且测到震动不会波及唐军大营――否则中军帅帐早就下令大军营盘后移了――这必定是象数大家中顶顶厉害的人物,不知是太史局的“象数三杰”,还是道门的“观云二先生”,或佛门“不昧、行思”中的哪位?

被将军们猜测的象数大家此刻正在山坡上和一名檀冠女道士、一名穿着半旧僧袍的僧人喝茶。那僧人微笑道:“云镜的易道又有精进了。”

云镜子很谦虚的道:“天行有常,吾辈不过是窥得一镜罢了。”

那僧人道:“天行有常,却高奥深远,吾辈孜孜所求者,不外乎二字。”

那檀冠女道微笑颔首,“大师善哉斯言。”

那僧人喝完第三盏茶,微笑道:“今日之战,非兵战。该吾等去了。”

那檀冠女道笑着起身,稽首一让,“大师请。”

云镜子起身立掌行礼,目送一众黄衣僧人和一众青袍道士飘然下山,至于他这个只修道经和易的“文道士”,还是赶紧回中军大营比较安全。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荧惑:就是火星,古人称荧惑。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是沿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所分布的一圈星宿,称为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大家熟悉的四象、四兽,就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西方白虎,每组各有七个星宿。

其中,井宿、鬼宿都是南方七宿(朱雀),井宿为南方七宿之首。鬼宿七星中有四星属于现在所说的巨蟹座,星光皆暗,中间有一星团,白色如粉絮,晦夜可见,谓之积尸气。当火星经过鬼宿,就是古人说的“荧惑犯积尸”――据说汶川、玉树地震时,都有这个星象。

顺便扯两句易学,易学是很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地理水利都是易学的分支。从星象和卜数之道预测天灾,这是很精深的道理,当然能掌握这个的很少。像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陈抟、刘伯温这些人都是易学象数大家。唐朝最有名的天文学家就是精通易学的僧一行(法号:一行),古代治水很多时候都要请和尚道士帮忙,因为他们研究易学,懂地理风水。至于孔子诠释的《易经》,主要是经义,讲的是天地人的道理,和伏羲的《易》、夏易、商易、周易,主要讲天地规则,是有不同的,所以古代学易的,不一定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