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果的“蜕变”之旅: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阳光跟金纱似的,透过树叶缝儿,洒在地上成了一片片光斑。苏以荟哼着小曲,脚步轻快地沿着蜿蜒山路往上走,眼睛滴溜溜地瞅着四周。山上像打翻了颜料盘,红枫烧得热烈,野菊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冒着头,黄澄澄的。她正沉浸在这五彩斑斓里,忽然瞧见前面林子边,几棵橡树鹤立鸡群般挺立着,枝丫上挂满了橡果,像一串串小铃铛,风一吹,晃悠着,仿佛在跟她打招呼。

“哟呵,好家伙,这么多橡果呐!”苏以荟眼睛一下子瞪得溜圆,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凑近了瞧,那些橡果有的熟透了,棕褐色外壳油亮,稳稳坐在帽斗里;有的还透着青涩,泛着微微绿意。她伸手摘了一颗,在掌心摩挲,沉甸甸、圆溜溜的,心里头瞬间冒出个念头:“这玩意儿扔山上太可惜,拿回家,指不定能捣鼓出啥新鲜玩意儿。”当下也不犹豫,寻了个布袋,就开始捡橡果,边捡边嘀咕:“咱可不能小瞧你们,等着,给你们来个‘大变身’。”

回到家,苏以荟把布袋往院子石桌上一倒,橡果“哗啦”滚了一桌,堆成个小山包。家里人围过来,瞅着这堆果子,满脸疑惑。婆婆皱着眉,拿手指戳戳:“这橡果能弄啥呀,涩巴巴的,以前荒年才拿来填肚子,味道可不咋样。”苏以荟却笑眯了眼,拍拍胸脯:“妈,您别小瞧,时代不同咯,现在啥不能变废为宝?我在网上瞅见,加工好了,能当美食,还能做成工艺品呢。”

说干就干,清洗是头阵仗。苏以荟把橡果一股脑儿倒进大木盆,舀了几瓢水,挽起袖子就搅和起来,水瞬间变得浑浊,泥土渣子、碎树叶飘起来。她换了好几回水,直到盆底清亮,橡果外壳湿漉漉、干净净。捞出晾干时,颗颗橡果在竹匾里排排坐,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它们在努力甩掉“乡土气”,准备迎接新生。

去壳是个精细活儿,苏以荟寻来把小锤子,轻手轻脚地敲,每一下都拿捏着分寸,生怕伤了里头果仁。“啪嗒”一声,壳裂了,果仁露出白生生、胖嘟嘟模样,带着股清香。可这活儿太磨人,敲得她手腕发酸,家里人看不过眼,都来帮忙,一时间,院子里满是敲壳声,像敲起了欢快鼓点。

果仁得泡去涩味,苏以荟烧了大锅开水,把果仁倒进去,又撒把盐,看着它们在水里翻腾,像一群泡澡的小精灵。泡了几天,水换了好几遭,尝一口,涩味淡了,透出丝丝清甜,这才捞出来,沥干水分,下一步便是“变身”关键——研磨。

老石磨被擦拭一新,推起来“吱呀吱呀”唱着歌。苏以荟把果仁一勺勺喂进磨眼,白花花浆汁顺着磨盘淌下,汇聚在桶里,浓郁香气弥漫开来。孩子在旁吸溜着鼻子喊:“妈,咋这么香,像蛋糕味儿。”苏以荟笑着回:“这还没完呢,好东西在后头。”

浆汁沉淀后,倒掉上层清水,留下细腻淀粉,苏以荟像个魔法师,用这淀粉做橡果豆腐。锅里水烧开,淀粉搅成糊缓缓倒入,边倒边搅,锅里咕嘟咕嘟,淀粉糊渐渐浓稠,变得颤巍巍、滑溜溜,倒入模具晾凉,一块晶莹剔透橡果豆腐就成了。切块凉拌,搁上蒜末、生抽、香醋、辣椒油,再撒把葱花,入口爽滑,酸辣开胃,家里人尝了,筷头子停不下来,直夸:“这橡果还真能成美味,以前咋没发现。”

苏以荟可没满足,她又用橡果面粉做糕点。和面时,加鸡蛋、牛奶、白糖,面团在她手里揉得劲道,擀平、切块、造型,送进烤箱。不多会儿,屋里满是甜香,出炉的橡果酥饼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响,坚果香与奶香交融,瞬间征服全家味蕾,成了茶余饭后抢手点心。

闲不住的她还盯上了工艺品。挑出形状完好的橡果壳,洗净、晒干,彩笔一勾,画上俏皮卡通画,再串成手链、项链,配上小铃铛、彩珠,精美别致;用胶水粘成小动物模样,松鼠活灵活现、兔子憨态可掬,摆在窗台,成了独特装饰。村里孩子瞧见,眼馋得很,缠着她教手艺,苏以荟手把手教,小院里满是欢声笑语,这橡果工艺品像纽带,串起邻里情谊。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开,起初是东邻西舍来尝鲜、学手艺,后来村委会找上门,说要在村里文旅集市上展示推广。苏以荟又惊又喜,熬夜准备,把橡果美食、工艺品精心摆盘、布置。集市那天,她摊位前人潮涌动,游客尝了豆腐、酥饼,赞不绝口,掏钱买走一堆;工艺品被孩子们捧在手心,家长乐呵呵掏钱。苏以荟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笑开了花,数着钱,心里盘算着扩大规模、创新花样,让更多人知晓这藏在山间的橡果宝贝。

打那以后,山上橡树不再是寻常野树,成了村里“香饽饽”,苏以荟带着乡亲们定期采摘、加工,村里多了条增收路,曾经默默无闻的橡果,在她手中“破茧成蝶”,化作致富希望,驮着山里人日子,一路向前,满是香甜与光亮。

在咱们这山旮旯里,苏以荟可算是个“奇人”。她不是那种咋咋呼呼满世界闯荡的主儿,就爱守着家乡的这片山山水水,把平淡日子过出花来。平常呢,山间小道就是她的“秘密通道”,一得空,她就往山上钻,像个探秘寻宝的孩子,谁也想不到,一次寻常登山,竟让她和不起眼的橡果牵上了奇妙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