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沙瑞金率军撤出卡拉斯海港,双方的谈判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并且都展现出了各自的诚意。
在谈判桌上,双方很快就对印度次大陆的土地划分、商贸伙伴关系、孟加拉湾以东地区的海洋和陆地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然而在俘虏交换的问题上,双方却始终僵持不下,无论对方提出何种优厚条件,马超的回答都只有两个字——不准!
因为马超的心中很清楚,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契约精神,他也信不过这些信奉利益至上的欧洲人。
他要留下这十多万战俘作为人质,让欧洲人投鼠忌器,不敢再轻举妄动,以此来保障南越国的安全。
最终,马超为了能快些结束双方的谈判,竟然别出心裁的提出了一套战俘优待条款,并同意欧洲人派出使团,监督人民军给予战俘的人道主义待遇。
并在谈判书上许诺,十万战俘每日劳动不超过八小时,每周有两天的礼拜假期,可以自由从事宗教、休息、购物等活动。
战俘的劳动都会获得一定的报酬,每月最低不会少于一个银币,这个报酬将由战俘自由支配。
战俘随时都可以给家里人写信,每天三顿饭管饱,每四个人拥有一间三十平方米的房间,每五十人拥有一间厕所……
这些战俘优待条款,后来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印度战俘公约》,在之后的历次战争中,都被交战双方严格遵守。
因为马超对人类的诸多特殊贡献,他也被世界各国称为“文明之父”,其地位远远高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名人,享受到了神一般的尊崇。
在一百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百五十年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只要有马超雕像矗立的广场,都成为了交战方刻意回避的场所。
这也为在战争中饱受折磨的人民,提供了一个安身保命的场所,所以无论政权如何更迭,都没有人敢轻易去否决马超的特殊贡献。
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无论是特权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把马超视为他们的英雄。
马超穿越三百年时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亲手毁灭了一个时代,可他又创造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