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章 推恩

狼烟晚明 解衣唱大风 2375 字 8个月前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路!

大明官场的习惯,每一场大风波总是由一件很小又貌似无关的事先冒出来,然后酝酿、发酵,随后爆发,最后蔓延株连得一塌糊涂。这首诗明里说北宋对宋江的招安别被小说忽悠了,所谓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云云,其实就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巴掌大点地方折腾,但任何人都能从诗里读出当时不少官员们对此举的愤怒和不满:十年寒窗历尽千辛万苦,然后兢兢业业为朝廷无私奉献,结局竟不如杀人越货的乱臣贼子——“大书黄纸飞敕”之下,竟与那帮家伙同朝为官了那宋黑子的品秩甚至还在很多官员之上!

显然,这是一股汹涌的暗潮,是对朱燮元大封土官之举的不满与抗议。也难怪,朱燮元的政策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奢安羽翼一下子就被剪除了十之五六,但此前视西南为绝路的官员们不服啊,每个人心里都憋闷异常——不就是封官么?如果这样这能算功劳,谁不会!

有共鸣者很是不少。很快,内阁就收到了各路言官们的参奏,有的侧重于指出这样做属于目光短浅后患无穷:只要造反能换来招安授爵,以后岂不是众相效仿人人皆反?有的说官职是朝廷名器,当为大明守之不可轻许——以宁谷寨为例,人不满千也能领个正六品的长官司,简直太不把朝廷的官职当一回事了;当然,信誓旦旦地一口咬定朱燮元延揽土酋实则包藏祸心的也有十几封之多!

照理说,这等大事,作为大皇帝秘书班子的内阁应该先拿出意见,票拟后交天子圣裁。然几位阁老只是彼此交换了下眼神,便默契地整理出几封有代表性的参奏送给圣上,孰是孰非竟都不置一词。支持朱燮元,用自己的大好之身去挡几十位“正人君子”的万箭齐发?还是一起指责老朱做得不对?那……怎么做才算对的?算上被免职不久就病死军中的蔡复一,那片穷山恶水可是已经埋了三个巡抚四五个总兵大帅大小百多文武官员!这么多年下来刚刚有点起色就再自己拆台作死么?精得毛都白透了的老狐狸似的阁老们才不会担这些责任:统统交圣天子吧,您说啥都对!

朱大人在朝中当然也有不少奥援,通过时刻两地传送军情的驿马对京师的风向了如指掌。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朱大人发出了第一封奏折:“番州,止弹丸小州耳。然国朝二百年未闻有反者,何也?彼诸土目之忠顺固其一,然他司土目皆好逆乎?臣度其域土,不若一县之地,受太祖封长官司者一十又七,纵有不臣之念,螳臂岂可当车?朝廷不须发一兵一矢,已为觊觎其土之诸寨灭矣!”

老谋深算的朱大人这第一击实在漂亮!现成的例子摆在那里,不如一个县大的番州,竟设立了十七个长官司!两百年间谁听说过那里有哪个想谋反么?一个都没有!为什么呢?是因为那里的土司们都世代忠顺传家、其他地方都是天生的反贼么?我呸!是因为这些寨子既一盘散沙又相互制约,哪个有不臣之心马上就会被想扩大势力想红了眼的邻居们联手灭了,朝廷都不需要出一个兵!再说了,巴掌大点地方,一口气封了十七个长官司这事儿谁干的?太祖爷!俺老朱才封了几个,而且是跟太祖爷学的——哪个说这样不对的,站出来,走两步,嗯,往砍脑壳的刑场那个方向走!

朝堂上一下子安静了。鸡蛋里挑骨头兼出风头搏名声固然是一众清流的本色,但搭上自己的脑袋说太祖爷的不是,这种事谁敢?所有人都恨得牙根痒痒:这老狐狸怎么竟把太祖爷给抬出来做挡箭牌……哦不对,哪里是挡箭牌,简直就是活门神啊,自己怎么偏偏忘了这一出儿了呢!

紧接着,朱燮元的第二弹又来了,这次他先是讲了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封了一堆藩王,到了景帝朝,在吴王刘濞的策动下,终于酿成七国之乱。朝廷付出了极大代价后终于镇压下去,但隐患还在:大一些的藩王往往拥城数十,还是时刻对龙椅上的大皇帝构成极大的威胁。到了武帝朝,冒出来个叫主父偃的家伙,这厮早年间曾在各藩王诸侯国之间游历过,当然是想混个荣华富贵,可到处都坐冷板凳,没人待见他。于是把心一横直接去了长安,直接找刘彻。刘彻虽然混蛋却也有些可取之处——当天就召见了这位不名一文的白丁!公报私仇也罢、一心谋国也罢反正这位的结局是因为重大贪腐问题被刘彻把全家咔嚓了,是不是一心为国您自己判断,他给刘彻出了个好主意:以前藩王薨了,王爵和封地都由长子继承,为了显示人间大爱手足情深,咱以后改!老王爷死了以后,老大、老二、老三……一起分家产,人人有份——几代下来,风子龙孙全给老子变村长,看谁?还有本事造反!政策一出,获得了除藩王嫡长子外所有人的热烈拥护,大汉王朝永远摆脱了尾大不掉的藩王之忧……

随后,朱大人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盖地大族众者难免恃其跋扈之资、而势弱人寡者必以忠顺为其保世之策也。臣意分而化之,以奢、安二逆之土广封诸土目,则内外四里百姓皆感圣恩之浩荡,而且恨贼之贻累,必爭先效力以保身家而取富贵,何患苗氛之不靖也!”

大写的服!

话说到这份上,内阁的票拟出来了:“此谋国老成之言也,臣等谨为圣上贺!”

满心想搏得一片彩声的口炮儿们撞了个灰头土脸,却偏偏无计可施。朱燮元先是抬出朱元璋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继而通过推恩令的例子摆事实讲道理,政策已经取得、以及未来即将取得的效果毋庸置疑,再无事生非地折腾,只能是自取其辱了。

不过,在清流们一双双瞪得牛蛋大的眼睛仔仔细细地搜索下,还是给他们发现了一个貌似可以揪的小辫子:前后几年的苗乱已经流水般花了那么多银子调了那么多兵征了那么多粮,咱们不管谁花的钱死的又是谁的人,反正现在这事儿归你管!你不是能耐吗?要钱没有,要人要粮也统统没有,你姓朱的本事大,自己想办法平吧!

嘿嘿,看你怎么办!

计议已定,各位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兵部给事中上奏说各省军力捉襟见肘实在没法再调一个兵出来、户部的说圣上已免了川省三年赋,如果某些人再找朝廷要钱,圣上您从自己的内帑里想办法吧,户部的粮仓里连老鼠都快饿死啦、工部的人也跟着凑热闹,说官军穿铁甲砍苗蛮那绝对是无敌,二十两一套,圣上您老准备给孙帅拨多少,一万套如何?拿二十万两银子来,用不了一年臣就能配齐了,哦对了,那是成本哈,没算运输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