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的概念是由陈枫提出来,但如何制作空囊还要白云子来操作。
白云子是炼丹高手,也是手工大师,其先锯了一块寸厚木板,一面刨平,并用小钻钻了数个粗细深浅皆不相同的洞,随后又用砂纸在洞内打磨平滑,如此,模具制成。
接着将熬制好的明胶往洞内注入少许,最后用不同粗细的筷子插入洞中,挤压定型明胶。待胶冷却,又用刀划去洞口边缘溢出的胶皮,可当想取出明胶半囊时,却发现半囊难以扣出,等好容易扣出来,囊壁已有破损。
但半囊形状已经类似后世胶囊模样,并且有两颗一粗一细的半囊居然正正好好地在开口处合二为一!
实验证明,大唐在现有技术上完全可以制作胶囊,虽然囊壁厚薄不匀且外壁粗糙印有木纹,但这是小问题。目前主要问题是半囊冷却变硬之后,难以取出,硬扣则容易损坏囊壁。
于是众人坐在一起集思广益。
“我看不如分做两板,一板为底,一板凿洞,两板合一后再压模定型,待胶冷却,直接拆开两板即可!”
有人出了一个改进的主意,其他人一听在理,于是说做便做。做成之后,发现好取了不少,但明胶嵌在木洞内壁上,仍要花不少功夫才能完整取出。
“做三板合一如何?一板仍为底,另一板沿洞一分为二,刨平侧面,再合二为一……这样分拆岂不是更易取出?”
言之有理,又重新制作模板来。
果然,待半囊冷却,在分拆木板之后,仅需敲几下,便将半囊取出。
大问题解决,小问题又出来了。
“胶囊外壁粗糙不平,又该如何是好?”
众人又观察思考起来,随后有人回道:“用青石制板能否可行?木板有纹,明胶有水,挤压定型,囊面必然粗糙。若将薄青石板一分为二,表面抛光,使其严丝合缝,并铺合二为一,在接缝处钻洞。如此应比木板更好用。若嫌石板易碎,则用金、银、铁板代替亦可,不过多花费些钱罢了。”
两日之后,白云子请石匠和木匠做出制作胶囊的模具,模具由两块石板和一块木板组成,一次压模可出二十枚胶囊。
只是因胶囊开口小,蒜精又是粘稠油状,灌注的时候却发现极不方便。
陈枫便要白云子去打制针管。
针管的制作却需要手艺人了,白云子请了个老手工匠人,一共用半天功夫便做出三根针管。
三枚针管长两寸,内壁贴金箔,外缝填锡焊,粗的如铁钉,最细的同鹅毛管粗细。
陈枫见最细的也比后世献血时用的针头粗多了,只好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