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曾。”诸葛亮忽然放下手中的简牍,看向马谡,“幼常何意?”
其实诸葛亮今日便打算派使者前去的。
不过此事他并未完全上心,就像当年策反孟达一事,他认为成与不成皆为天命,他不会过多强求。
谁知,马谡却道:“丞相,实不相瞒,学生愿亲自出使漠南。”
诸葛亮疑惑的抬头看着马谡的眼睛,他刚要开口,马谡又一次说道:
“学生以为,此次魏国大军尽出关中,我军势必要在上邽城下与魏军打消耗战。”
"若是在激战正酣之际,轲比能的军队能够南下长安,那便是天赐良机!彼时,魏国必然军心大乱,朝野震动!我军可趁势席卷陇右,大事可成也!"
诸葛亮认真地听着,若有所思,马谡则接着滔滔不绝:
“若是丞相派一般人前去,那轲比能兴许会出兵,但料想他也仅仅是领兵观望,不堪一用。”
“然而学生则有信心,劝说他真正兵发长安。”
“嗯.....”诸葛亮虽说不指望轲比能真能掀起太大风浪,只要能吸引魏国关中的部分兵力即可。
不过在听了马谡的话后,他也在试图寻找那种可能性。
轲比能若是真能给到长安压力,甚至说攻破长安的话,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他并不担心鲜卑人能真的霸占关中,只要能暂时吸引魏国的注意力,足矣。
况且,马谡在处理蛮夷问题上是很有话语权的。
他曾做过七年的越嶲太守,并且在几年前的南中之战前也给过自己中肯的建议。
诸葛亮便是凭借着马谡的“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方针,最终成功平定南中的。
还有一点,虽然在那日街亭起,他就发现马谡并非统兵之才,但马谡跟随自己多年,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本事他是知晓的。这倒是让他想起了在当年在东吴舌战群儒的自己。
诸葛亮心想,就算此事不成,也并无损失,他思虑良久,终于抬起头看着马谡:“那幼常就去吧。”
他顿了顿,又道:“切记,幼常只需好言相劝即可,万不可冲动行事,胡人蛮横,幼常当以自身安危为重,若事出有变,即刻传信于我。”
马谡拱手而言:“学生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