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造趋势的优势在于,帮助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在数字化时代,制造企业将面临产品个性化、市场变化等挑战。而大制造能够提供灵活的生产方式和智能化生产流程,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竞争力。
未来,大制造趋势的发展方向将倾向于建立智能制造平台和工业互联网。通过开放平台和共享经济模式,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共赢,形成智慧制造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的发展。
大制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制造企业需要面对的技术和文化转型。制造业传统上是重视硬件制造的,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理解还有限。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加快推进文化变革,培养新技能、新思维和新文化,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变化。
大制造还面临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重视信息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最为核心的还是制造业。可以说,无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处于何种形态,制造业始终都是其他行业的母行业,是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传统的制造业,不管科技时代如何智能发达,都离不开基础的生产制造业。
从过去的经济角度上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韩国、新加坡中等发达国家就是靠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实现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制造的陶瓷、丝绸等物品领先世界,16世纪以前中国拥有世界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发现的173项,但是近代中国因为错过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逐渐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支撑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体系,创造就业基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面临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驱动制造业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材料能源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创新,促使制造业不断出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从国家经济体竞争的角度来看,如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到来,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数量与成本的优势承接制造业转移来推动本国工业化,发达国家则启动“再制造化”战略重振本国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断巩固。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3年位列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近3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我国制造业部分关键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风险。
中国制造业已经创造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量的奇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球的30%以上,而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也只是占到全球的15%,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件。
当中国制造业实现量的奇迹之后,目前正在创造一个伟大的质的奇迹。从量到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其中包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从中国智造到中国美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