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后,刘知行朝着吴年一礼,请吴年拍案。
吴年捏着下巴想了一下,幽燕人就是高句丽人。
科举不是公平的,有潜规则。
比如说在楚国,江南的读书人多,实力很强。如果公平的录取进士,那么江南官员,就要一家独大了。
久而久之,对国家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一个省份,选拔多少进士。是有潜规则,还有一定的弹性博弈。
比如说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是谁,会不会照顾同乡。
放在汉国,也是一样的。
吴年视高句丽人为同宗,不仅是因为文化上,还因为两国悠久的通婚历史,在血缘上也颇为亲密。
高句丽人就是新汉人。
对高句丽官员,他也是一视同仁。
比如赵曼成、李允宠,还有高句丽的驸马爷,侯爷,目前在礼部做官的崔无双。
而从目前的文化上来说。
吴年比较惭愧。
辽东人的读书氛围,远不如高句丽。如果公平取士,那么这一届的科举,恐怕高句丽人占大多数。
这样一来,汉人恐怕不是滋味。
吴年想了许久后,才说道:“目前我们有十府。肃顺几乎没有读书人,又偏远,这一届科举就算了。”
“辽东五府,幽燕四府。”
“就以府的比例,选拔进士。辽东人五,幽燕人四。”
“另外。寡人不懂儒学,但要加码。这一次考试,不仅要考儒家经典,还要考算学、地理、科学。也就是寡人在国子监、孙子监推广的东西。”
“你们辛苦一点,列出题目。封存,然后发往各府、县。”
刘知行有些为难,这样一来,科举就不像是科举了。
不过,这是君父的命令。
刘知行虽然为难,但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