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除夕归来

肤施梦记 花果山无风 3188 字 3个月前

一路上说说笑笑,辞别了家在长安的一个夏人团长和几个夏兵。起初这几人还要随无风去,无风说这又不是去打仗,去那么多人干什么。徐布前按无风的意思,给每人发了十两银子、一只羊,安顿好尽量每日在新办的钱庄碰一回面,几人这才高高兴兴回家。

穿过城中心,绕过皇宫不远,进了一条巷子,满眼的高门大户,到了一处犹为冷清的府第,门匾上“知书达礼”四字筋骨硬朗。婉儿的侍女乱琼上前通报,门卫连问三遍:小姐回来了?

乱琼指了指婉儿:认不得我算了,连小姐也认不得了?

门卫才反应过来,指了另一人让快快通传,那人边跑边喊:小姐回来了!小姐回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婉儿等不急,跨步而入,径向府里走去,当归、半夏、辛荑、雪莲、藏红紧跟其后。小雨点拉着无风道:先生随娘亲一起去吧!

无风道:现在进去不合适,你先进去看看情况,我在外面等等。

小雨点这才不舍地撵了上去。徐布前对无风道:先生稍等,我们把东西下了过来寻你。

无风说:我也随你们进去看看。

从侧面西门进去,府内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只是略微有些破败。无风忍不住问带路的仆人:怎会如此破败冷清?

仆人唉了一声。身旁小厮道:小姐出嫁时府里最盛,至小姐出事了,府里遭人非议,没落了。仆人瞪了小厮一眼道:闭嘴,还不快取了银两打赏?小厮大眼瞪小眼,连说:这、这、这...

无风跟徐布前要了两个各装十文钱的布袋,递给两人道:过年了,不成敬意。

两人道:这怎么好意思,我们应该给你们了么。

两女仆经过,一女仆低声道:死了的小姐竟然回来了。

另一女仆说道:小姐这名声,活着回来,还不如死在那边,又不知老爷那脾气。

男仆怒道:赶快忙去,少在这里胡嚼舌头!两女仆看男仆身后东西放了一库房,惊在当地,遂低头匆忙向前厅走去。男仆留众人用饭,无风说过年了,就不打扰了。

出了门,徐布前便问打赏为何如此之少?

无风道:这是根据人的贪欲决定的。人都是得了一钱想十钱。北门你便做的很好,如果门卫念同是行伍之情,或迫于长孙长平之威,是可以不用使钱的。但显然不是,很明显这些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关系才安排肥差,没关系的怕只有站城墙守城头的份。所以这些人收钱收的惯惯的,即使有长孙的名头也不好使,何况长孙名头怕在这里根本没人买帐。第一次给少些对着了,加上多少念一点情,能过去就过去了。第二次再给,就超出人的预期了,所以他肯定是高兴放行。给门卫是一次性的,多给些无妨。可这些仆人,怕以后会见的不少,第一次给多了,以后标准就降不下来了,一来积少成多受不了,二来再给少些反而不念你好了,反怪你给少了。第一次给少些,他心理预期低,以后次次给、或多给点,就超出他的心理预期了,他会记着你的好的。当然,更大的事有更大的风险,你给的利益必须让他心动,让他觉的冒风险是值得的,他才会办,所以必须一次给到位。

徐布前恍然大悟。

注:1.中国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约500人)到三军(约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