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话音刚落,众人纷纷发言。有人赞成他的观点,认为东吴应该趁此机会一举击败大汉;有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这样做会破坏东吴与大汉的联盟关系;还有人保持中立,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这时,大司马朱然也拱手道:“陛下,微臣也赞成战对我东吴有利。”
孙权看着朱然,不露声色地问道:“哦?大司马也不妨说说你的观点。”
朱然深吸一口气,侃侃而谈道:“陛下,《孙子兵法》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我军在与汉军一起攻打豫州时,除了兖州和合肥新城与汉军的联军外,还可令交州刺史士燮统领荆州的三十万精兵悄悄北上。一旦两路吴汉联军攻陷许都,魏主曹睿投降后,士刺史的三十万精兵突然发难,从外围偷袭汉军。而两路联军中的吴军从内部接应,里应外合,汉军必败无疑!”
朱然的话语充满了自信和豪情。他的分析让武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文臣们却犹豫不决,没有表态。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也明白这场战争将给东吴带来多大的风险。
孙权见状,转头问丞相顾雍道:“顾爱卿,你怎么看?”
顾雍连忙拱手道:“陛下,老臣认为,和对我们东吴有利。”
孙权闻言眉头紧锁,立即反问道:“哦?为什么?”
顾雍深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陛下,不是老臣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昔日诸葛亮五出祁山,无功而返。第六次出祁山时,无名小子田英冒出了头。诸葛亮与田英一组合,结果如鱼得水,遇难成祥。接下来数次打败大都督司马懿,不断攻城略地,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顾雍的话语让群臣们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诸葛亮和田英的厉害,也明白这场战争将给东吴带来多大的挑战。
这时,顾雍继续说道:“请问诸位将领,有谁敢保证一定能战胜诸葛亮和田英的完美组合?如果没有把握战胜此二人的组合,就算偷袭兼里应外合能够占得一时的便宜。但大汉拥有七个州,人财物和国力均在我东吴之上。难保诸葛亮和田英退回洛阳后不东山再起。到那时,我们如何抵御汉军的进攻?”
顾雍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指问题的核心。他的话语让大部分的文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明白这场战争将给东吴带来多大的风险。
而小部分的文臣则低头不语,处于中立状态。他们既不想支持战的观点,也不想支持和的观点。他们只想在这场纷争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