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没有说话,就见后面的兵士从船上牵下一匹匹战马,这些马都是肩高5尺的,就这么说吧,这些小鬼子也就和马蹄一般高。
这些骏马自从被运上船后,便一直被困在这狭小逼仄的空间里,精神状态明显不佳。它们低垂着脑袋,眼神中透露出些许疲惫。然而,当船只终于靠岸,马蹄踏上坚实的陆地时,那熟悉的触感仿佛瞬间点燃了它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激情。
只见一匹匹战马兴奋地扬起前蹄,发出响亮而激昂的嘶鸣声。这声音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宛如一阵狂风骤雨席卷而来。小仓宫站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眼前这群重新焕发生机的战马。他不禁想起自己所骑乘的那匹马,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八嘎!”小仓宫暗自咒骂道。
“我这匹马跟条狗似的,毫无威风可言。怪不得那些明国使臣宁愿选择步行,也不肯骑我的马呢!”
尽管心里这样想着,但他脸上却依旧挂着谄媚的笑容,不敢将真实想法表露出来。毕竟,在这种场合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罪李景隆,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小仓宫强忍着不满,闭口不言,只是默默地看着那些矫健的战马在大地上奔腾驰骋。
“明军,上马!”
唰...唰...
只听见一阵清脆而又响亮的皮靴与马鞍相互碰撞之声,伴随着战马不时发出的阵阵高亢嘶鸣,尽管人数不过区区百余,但那股磅礴的气势却仿佛能够排山倒海一般,瞬间便将小仓宫以及其身后的众多武士彻底震慑住了。
其实,对于明军强大的军备实力,小仓宫并非一无所知。那些武士、浪人和海盗们时常会对大明沿海地区发动侵袭,他们不仅带回了大量的军备物资,还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乃至战俘和普通百姓也一并掳走。
正因如此,小仓宫也曾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过那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大明帝国。此次前来迎接明军使臣团,正是他父亲的授意。然而,直到此刻亲眼目睹这支威风凛凛的队伍时,他才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犹如泰山压卵般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望着眼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明军使臣团,小仓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突然意识到,这次会面或许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就在这时,李景隆那充满讥讽意味的话语传入了小仓宫的耳中:“怎么,世子难道不打算给我们带路吗?”
只见李景隆眼神轻蔑地扫过小仓宫,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要知道,他身后的这些随从当中,可有将近一半都是出身于东宫亲卫,其训练之精良、装备之先进,绝非沿海边军或是卫所兵所能相提并论的。
“呃,将军阁下说笑了...”
小仓宫清楚的知道,这队明国使臣哪是什么使臣,这就是军队,就是来兴师问罪的。想到这里,小仓宫低下头,眼神里有着阴狠。
一路上倭国百姓都要迎接大明明军使团,李景隆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路上,路两边的房子就和马上的李景隆一边高。
李景隆看着两边的小木屋、木楼,再看看脚下三匹马不能同行的“官道”,陷入了沉思。
“就这???”
别说是他了,后面的使团成员看着这景象,也都满眼不屑。
李景隆的目光被屋内的女子所吸引。只见那女子的面容涂抹得极为惨白,宛如白纸一般,甚至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而她的牙齿则呈现出诡异的黑色,与常人截然不同。再看那眉毛,有的仅仅是一条细线般粗细,有的却又如同一个小小的黑色圆点,显得格外怪异。
女子身着的衣物十分宽松,其样式似乎带有一些大唐服饰的痕迹,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只是学得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罢了。
李景隆看着这些,开口问道:“世子,我想请教一下,你们倭国究竟有多少人口啊?我听闻你们国家居然有两位当家的,这权力该如何划分呢?还有啊,本将军从那些被俘的士兵口中得知,你们的皇室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真正掌握大权的反而是将军和幕府。不知这些情况是否属实呀?”
面对李景隆一连串的发问,小仓宫顿时变得哑口无言。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无从回答。关于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他也不知道,只知道肯定远远比不上庞大的大明王朝。至于为何会出现南北两个天皇,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好几代,具体原因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毕竟这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传统。而当提到皇室是否只是个毫无实权的吉祥物时,小仓宫更是面色难看,内心极度抗拒去承认这样的事实。
而且李景隆说这些都是俘虏口中听到的,这“俘虏”自然是倭国的武士、浪人了。
然而,尽管心中愤怒不已,小仓宫还是强忍着情绪,保持沉默。他的隐忍并未逃过李景隆锐利的眼睛,可即便如此,李景隆又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