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李艾也不会怎么操心这些细节的事情,李艾现在要做的就是多看、多听、多学、多做、少发表意见。
当李艾穿着自己的七品文官官服上朝的时候,各个大佬都投来差异的目光,可是当看见郑峰和柳元,大佬们也都纷纷理解了。
李艾和柳元对着郑峰也是一顿输出,谁让他穿的是从六品官服,上面是鹭鸶呢。
不大一会,李艾、郑峰、柳元三人就正式进殿,新皇也是给足了面子,做了一下对人才的渴望发言,然后就让李艾、郑峰、柳元跟着他们得老大,翰林院学士的后面,正式开启了一天的早朝。要用李艾的想法说早朝的质量也就那样,也就是这里有什么麻烦,哪里有什么麻烦,麻烦归麻烦,皇帝和太上皇也没有能力解决。有的是解决不了,有的则是牵扯的利益太多没法解决。
李艾也是在太和殿上琢磨这这群大佬说话的意思,以及自己的分析,咱看看皇帝的结论,就这样这场没有李艾什么事情的早朝,在李艾学习中很快的度过了。
李艾就被自己的老大,翰林院学士,带到了翰林院,把自己这三个人交给了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这位也就是他们得老大,老大名叫马修,是上两届的状元。
这里就要说下翰林院的晋升体系,毫无疑问翰林院是升迁最快的机构,首先历届优秀进士都要到翰林院走一回,只不过状元、榜眼、探花现场赐予官职进入翰林院,而其他的进士需要再培训和筛选,筛选成功后称为庶吉士,庶吉士散馆后,会按照殿试时的成绩授予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按殿试成绩授职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命原则,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二甲、三甲进士的等级之分。因此,一个进士的殿试成绩,会一定程度影响他此后的仕途前程。
从初次授职的情况来看,编修、检讨的品级都不高,是翰林院中最低级的官职。但是翰林的晋升速度很快,一般不出三五年就可以升任侍讲、侍读(五六品),这两个职务没有多少的实际权力,但却能时常接触到皇帝,晋升的机会自然也多。
侍讲、侍读是翰林官仕途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被提拔到这个位置,那么有可能就会止步于编修、检讨。历朝这样的翰林其实也不少,这类人都属不通人情的书呆子,至死都是个穷翰林。
侍讲、侍读一旦晋升,下一步就是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进而提升为詹事(正三品)。这是典型的翰林官升迁路线,按照这个路线走,接下来就是升为某个部的侍郎、尚书,乃至入阁拜相。如果有机会升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职,那就是典型的“储相”了。
翰林外放道府也是常有的事,按照铨选的程序,道府出缺,京官中翰林院侍讲、侍读为第一人选,获京察一等之各部员外郎、郎中次之。翰林一旦外放且短时间没有再调到京城,升任布按、督抚也是顺理成章的。
运气背一点的翰林,就会被转到国子监系统任职,担任祭酒一类的清要职务,若是走这样的路线,晋升侍郎、尚书就比较困难,多止步于三品京堂(各寺一把手)。
可以看出,翰林出身者都是在学官岗位上一步步迁转的,升迁路线比较固定。
而没有成为庶吉士而在京任职的进士出身者,其升迁路线与翰林截然不同。他们首次授予的岗位以各部主事(正六品)居多。相比于学官,各部的基层官要想爬到侍郎,顺利的话也要花上二十年。
这也是为什么李艾非要进入前三的原因,直接翰林院起步,自己要是保持好身体,三到五年升到侍讲、侍读,自己有可能把持朝政50年,当个张居正。
同样龙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翰林院和各个同事打好关系,谁知道以后谁是封疆大吏,玩的不就是一个人情世故吗?以后说不一定谁带着谁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