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并进

风起明末 罗小明 2428 字 3小时前

隆隆的炮火声在徐州城西响彻。

汉中军的炮兵阵地之前,成团成团的硝烟缓缓升腾而起遮蔽了众人的视野。

不过浓厚的白雾很快又被强劲的北风所吹散。

劲风吹拂而而过,吹散了白雾,也带起了徐州城西郊野汉中军军阵林立的旌旗。

徐州城的城西郊野,早已经成为了一片赤红色的汪洋。

数万军兵一线排开,庞大的军阵绵延数里之地,几乎遮蔽了整个郊野。

刀枪如麦穗,戈戟似麻林,旌旗蔽空接天连地。

陈望头戴三旗日月盔,内穿麒麟服,外罩亮银鱼鳞甲,鞓带腰刀,立于望台之上,审视着整个战局。

就在前方不远处的炮兵阵地中,一众炮兵正在有序重新装填着。

“清理炮膛!”

一名身穿着轻便锁子甲,头戴笠盔的千总站在炮兵阵地的中央,高声的呼喊着。

随着他的呼喊,一声嘹亮的哨音随之响起,紧接着一众身穿着鸳鸯战袄的炮兵们快速的行动着。

负责清理炮膛的军兵拿起手中的长杆毛刷伸入炮膛之中,快速的清理了起来。

随着一面面的小红旗被跪在火炮旁侧的炮长举起,炮兵千总也随机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装填。

随着命令的下达,又是一声哨响,炮兵阵地的旁侧红旗落下,蓝旗升起。

负责装填的炮手快速的将炮弹和装药包推入炮管之中。

紧接着一直站立在旁侧拿着推弹杆的装填手也是立即上前,将炮弹和装药包继续推至炮管的最深处,将其进一步的压实。

同时火门手也是上前,拿起手中的锥子,从点火口插入。

这么做是为了扎破装包,以方便之后的点火工序,随后便在火门处灌满了火药防止好了引线。

“实心弹装填!”

一直负责观察的炮长高声的呼喊着,随即又举起了手中的蓝旗。

“实心弹装填!”

紧接着更多的声音响起,一面面红旗变为蓝旗。

随之而来的便是炮兵千总挥下的军刀,以及射击的军令。

“放!”

炮兵阵地竖起的蓝旗猛然落下,巨大的轰鸣声瞬间便已经是响彻在了整个徐州城西。

宛若雷霆一般的震响声几乎压倒了天地之间一切的声响。

数十枚炮弹越过了徐州城西的郊野,狠狠的砸在了徐州城的外墙之上,一瞬之间便激起了无数的砖石土块。

炮兵阵地的前方再度被浓雾所遮蔽。

新一轮的装填又重新开始了。

炮兵们重新将因为巨大后坐力而退后的炮车恢复到原位。

站在阵地后方望台的几名将校,手持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炮击效果,并用炭笔快速的记录在文册上。

这些文册上记录的,都是火炮使用的要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胡知礼不仅仅只是带来了第二正兵营的四千余名战兵,还带来了对于如今战事最为需要的东西——火炮。

不是那种小口径的火炮,而是二十门十八斤炮,八门二十四斤炮。

汉中军的火炮用的是炮弹重量作为命名。

十八明斤换算西制就是二十四磅炮,已经脱离了野战炮的范畴。

而二十四明斤,已经是达到了三十二磅,无疑是真正的重炮。

十八斤炮重达两吨多,已经需要十余匹驮马来拖拽。

而二十四斤炮这样的重炮,移动更是艰难,算上炮车总重量已经超过三吨。

后勤处为每一门二十四斤炮,准备了四十八匹战马,轮换拖拽。

胡知礼带领步兵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些重型火炮是提前出发的,从汉中到徐州,走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

每门炮都配备了十名炮手,十名实习炮手。

设置实习炮手,是为了之后作打算,人才贮备计划。

除去炮手之外,又配步兵十名,用来协助火炮移动、调整火炮角度,同时充当护卫。

每门炮共有三十人,二十八门炮算上各式人员,共计一千零四十三人,设炮兵千总一名统领。

为了让这支炮兵过来,沿路陈望调集了重兵护卫,在这支炮兵进入了南阳府境内之时,陈望甚至将近卫骑兵营派出接应。

哪怕是整个河南并没有多少的匪患,最大的义军还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戏码。

但是陈望仍旧是没有放松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