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北宋第一暖男——苏辙(1)

【同年,母亲程氏去世。1060年,结束为母守孝的苏辙等人终于回到京城。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个大大咧咧的嘴炮王者,但其实苏辙也是个怼死人不要命的语言天才。这不1061年的制科考试中,苏辙就展现了自己愤青的一面】

夜深了,宋仁宗还没睡,坐在被天幕照射得亮如白昼的宫殿里批阅着奏折,当他听到天幕说苏辙将在制科考试里一鸣惊人时,手上拿笔的动作一停,好看的眉毛微挑,满脸好奇的望向天幕,喃喃自语:“这场科考很快就开始了,朕真想现在就看看这将来官至宰相的苏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才!”

然而宋仁宗还是期待早了,下一秒他就被苏辙的愤青之话镇住了。

【制科考试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公务员考试,却因为苏辙生病而推迟了一个月举行,考试中他写了一篇《御试制科策》,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一说仁宗太懒没有朝气;二说仁宗太沉迷女色;三质问仁宗把钱都花哪儿了?四质疑庆历新政效果不太行!可谓是把当时的最高领导宋仁宗批得一无是处,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司马光看了都直呼这也太大胆了,这话我都不敢说!而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对于苏辙的大胆言行宋仁宗不仅没有生气,还把他录取为第四等,排名仅次于苏轼。到后宫后,宋仁宗对着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对于苏辙的直言进谏宋仁宗除了有些意外,就快速的接受了这件事,但年轻的苏辙却吓得脸色煞白,冷汗不由自主地从额头冒出,顺着脸颊滑落。

“我怎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语?未来的我也太大胆了,这可是天子,我怎敢这般直言不讳?”

别说是苏辙了,一旁的苏洵等人也是冷汗不停的流。苏轼更是忍不住心里惊呼:这小子胆子比我还大,真不愧是未来的宰相!胆识过人呀!

【苏辙原以为通过制科考试后就能被录用,结果只得了个芝麻小官,苏辙不乐意了,以照顾父亲为由不肯任职。1066年苏洵病逝,兄弟两扶棺回乡,守孝三年。1069年两人再次回到京城时,正值政坛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候,苏辙和哥哥都是有话直说并反对新法的人,于是双双被贬】

苏轼、苏辙:“……”

你的被贬,我的被贬好像都一样……

【此后的十年间,苏辙一直都在地方担任小官。直到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辙这个冤种弟弟为苏轼操碎了心,他写《为兄轼下狱上书》向皇帝求情,希望能用自己的官职替老哥赎罪,还到处求人托关系为哥哥求情。当狱中的苏轼以为自己就要命不久矣的时候,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可见兄弟情深】

【后来在王安石、太后等人的帮助下,苏轼总算是保住了小命,不过两兄弟又又又被贬了。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辙才迎来了自己在政坛上的高光时刻。他政绩斐然,一路高歌猛进。1092年他任职门下侍郎,成了位高权重的副宰相。按理说混到这个职位苏辙应该很有钱才对,但他的文章里经常能看到他哭穷,这是为啥呢?】

一听天幕说这个,一直被贬的苏轼心虚的摸摸鼻子,弟弟穷还不是因为他嘛……

但是,他真的很需要钱呀,生活需要钱、建桥需要钱、百姓也需要钱呀……可他自己又没钱...这不就只能找老弟了嘛。

而年轻的苏辙则懵了,啥?我以后会很穷吗?我都官至宰相了还那么穷?这还让人活吗?

【当然是因为他的钱大部分都借给了哥哥,但最主要的是苏辙有5个女儿!宋朝流行厚嫁,娘家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才能给女儿底气。所以苏辙这个老父亲就惨了,为了给女儿们准备嫁妆,七十岁了都买不起房,还得变卖家产才凑够嫁妆,实在是太惨了!但也可以由此看出苏辙不仅是个好丈夫好弟弟,还是个相当有责任心的好父亲】

【1093年,宋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辙兄弟俩又开始了被贬生活,之后再也没有大的作为。1097年,聚少离多的兄弟二人相遇在藤州,苏辙送哥哥赴任南海,两人在雷州渡海作别,这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雷州海湾,海风呼啸,浊浪排空。苏轼与苏辙并肩站在渡头,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

苏轼面容憔悴却透着洒脱,他望着那片无垠的沧海,打破了沉默:“子由,此次去海南,虽是瘴疠之地,但我心自宽,你不必过于挂怀。”

苏辙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与不舍:“兄长,那海南偏远荒芜,你年事已高,此别之后,真不知何时方能再见。”话语间,声音已有些哽咽。

苏轼轻轻拍了拍苏辙的肩膀,笑道:“我一生坎坷,何处不可往?昔日乌台诗案,我亦未曾惧,今不过是换个地方,看别样风景,作别样诗文。”

远处,船夫呼喊,催促上船。苏轼长叹一声,转身欲走,又回首凝视苏辙:“子由,各自珍重,待我归来,定要与你再把酒言欢,共叙别情。”

苏辙站在原地,望着苏轼的背影逐渐登上船只,泪水模糊了双眼。船缓缓驶离,苏轼立在船头,身影在海天之间渐渐成了一个小点,只留下苏辙在渡头,久久伫立,海风依旧吹着,似在诉说着这无尽的离愁别绪。

天幕下,苏轼兄弟两也深陷悲伤中。苏轼原本就很黏弟弟,此刻更是紧紧抱着弟弟不撒手,他有预感,自己此去,此生再也见不到弟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