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汉月当空 赵金生 3286 字 1个月前

回来后,张负对儿子说:“把孙女嫁给陈平,如何?”

儿子不解:“陈平不但穷困潦倒,而且游手好闲,为什么要嫁给他?”

张负回答道:“陈平家破落不堪,但家门口豪华车辙很多。像这等相貌的人岂有长久贫困的道理!”

儿子听了遍顺从了张负的意见。

于是张家就借钱给陈平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亲。陈平娶了张家女子以后,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跟随项羽进入函谷关,驻军鸿门,项羽还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

陈平属于聪明绝顶的谋士,尤其擅长出奇技。他一眼就看出沛公已经溜了。但他还是假装不知道,配合张良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会儿。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瞒得了谁呢?张良也是一顶一的聪明人,他知道陈平有意放水,于是心怀感激,两人似乎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张良估摸着沛公差不多该到霸上了,便回到营帐内。他对项羽说:“沛公不胜酒力,有些失态了,不能亲自来向上将军辞谢。吩咐我为上将军献上白璧一双,再为亚父范将军玉斗一对。”

项羽追问:“沛公何在?”

张良不紧不慢地回道:“他听说上将军有意责罚他的过失,心中惶恐,已经回到霸上了。”

项羽没说什么,他收下白璧,放在桌上,仔细端详起来。

范增一把抓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利剑将玉斗劈成两半。

他怒气冲冲指着项庄,眼睛却斜着藐向项羽:“你这个小子,实在不能一起干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肯定是沛公。我们这帮人将来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沛公安全抵达霸上后,立即诛杀曹无伤。

历史上总是有些聪明人,自以为计,他们为求富贵,常常首鼠两端。曹无伤大概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他比常人先一步察觉情势不妙,不是献计献策,解决问题,而是卖主求荣,弃船逃生。殊不知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说,还留下千古骂名,为天下人耻笑。

鸿门宴的故事,经司马迁绘声绘色的描写,活脱脱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良的仁义、樊哙的神勇、项伯的愚钝、范增的憋屈、沛公的狡黠、项羽的率性,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环环相扣,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但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分歧和对峙,靠一个宴会就能搞定吗?事实真的就像司马迁讲述的这般戏剧性吗?

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背景。

项羽打败了章邯,收拢了六国大军有六十万之多。在这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他已经成了实际上的天下共主。尽管名义上他是楚国的上将军,但楚怀王芈心远在彭城,手上既无兵马也无名将,基本上名存实亡。

秦帝国已经灭亡,接下来就是如何切割利益的问题了。各诸侯国跟随项羽来到咸阳,无非是想多分一杯羹,各自心怀鬼胎是难免的。眼下除了沛公这支大军不可控外,项羽牢牢掌握了其他各路大军。

毕竟都是楚怀王芈心派出去的将领,并且沛公先行占领了咸阳,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沛公理应担当“关中王”的重任。

掌握了分封大权的项羽,不能无视怀王的约定。但让沛公占据关中,放任他坐大,绝不是项羽希望看到的。为此,项羽曾派人请示楚怀王芈心,如何安排关中王一职。项羽初衷是希望芈心识相点,将分封大权授予自己,没想到芈心不买账,直接回信称“如约”。

芈心的不合作激怒了项羽,为自己日后遭暗杀埋下伏笔。但项羽拿到这个“如约”信件就犯难了。

强行推翻约定,道义上落了下风,万一沛公不服,两军必有一战。虽说六国联军实力大于沛公,项羽也不惧再战,但六国联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张耳,是沛公的老大哥,魏王豹同时被芈心派出去协助沛公,两人还有战斗情谊。楚军内部发生争斗,其他各国会尽力帮助项羽吗?

如何做到手握分封大权,又能镇住包括沛公在内的各路诸侯,顺利按照自己的愿望分封天下,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从沛公的角度出发,自己已经先入定关中,楚怀王的约定不能弃之不顾,这是自己应得的利益,但是在实力面前,沛公自知他吞不下这么大一块肥肉。

这就是两军会师咸阳时的背景。

为何项羽进入函谷关后在鸿门驻扎下来,而不是长驱直入,直接进入咸阳。原因是,楚军两大军团在对未来的利益分配方面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谈判和磋商。

等待谈判结果出来后,那个鸿门宴实际上已经是庆功宴了。

之所以能以和平方式落幕,说白了,无非是达成某种妥协。更确切地说,是以一方的退让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最大化。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后面是两大集团之间关于军队、人员、地盘、资产等归属问题的谈判过程。这个谈判的背后是以实力为后盾。谈判的结果就是实力的延伸,规则的落实也是要靠实力维护。

沛公在这次谈判中,无疑是个弱者,他不得不放弃梦想中的“关中王”,任由项羽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建立有益于项羽集团的规则秩序。项羽虽然是强者,但也不得不照顾沛公的利益和关切。分封的结果,很自然的就是让沛公既不舒服又勉强能够接受。

至于那个什么项伯星夜救张良的故事,怎么看都像是文学家笔下的作品。作为项羽的叔父,实际上的二号人物,断不至于要亲自前往霸上。派个使者去带走张良就已经仁至义尽了,没有必要在两军交战之际冒这个风险。

如果说项伯果真去了霸上,更大的可能,是就未来势力范围找沛公谈判来了。

不过司马迁描写的鸿门宴上樊哙出彩的表现,也非空穴来风。

司马迁时代,这事已经过去多年。是樊哙的孙子将樊家世代相传的英雄事迹,绘声绘色地讲给司马迁听,司马迁又活灵活现地记录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我们才得以享用这两千多年前的文史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