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伊军停止进攻后,华西列夫斯基调整兵力,将部队撤到城中心和城区南部,以免被伊军东西切断。
城区南部的公路牢牢掌控在华西列夫斯基手里,能保证援兵和物资到达。他要利用城区的防御工事,继续消耗伊军。
伊军攻击阵地,奥尔特加和迪亚斯分析了侦察报告,觉得死磕不明智,还是要用装甲部队的优势,见缝插针,在众多防御点中找到突破点,不断围剿苏军。加里宁是无法绕过去的,因为公路和铁路线要经过这里,也将成为攻击莫斯科的前哨基地。
两人商议后,决定让第1装甲军绕到东南,切断苏军的后路。向东南也会遇到苏军,但远离城区,针对性的防御工事会更少,有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即便是沿途有苏军拦截,相信不会成规模,无法挡住装甲部队。
5月27日,在苏军第3集团军匆匆赶来后,伊军再一次发起攻击。伊军第1装甲军突然出现在苏军第3集团军的左侧后,让苏军第3集团军来不及构筑防线,尾部部队向加里宁撤退。
第1装甲军误打误撞,打了一个便宜仗,因为迪亚斯只想让第1装甲军切断公路和铁路,堵住苏军的退路。
第3集团军入围,让迪亚斯和奥尔特加更加激动,发起总攻。几百平方公里的战场,压缩着苏军二十多万人,炮弹落下来都能炸死一群。
重炮师出现在加里宁西部,一路拔掉堡垒和火力点,相当的顺利。伊军装甲部队利用各种间隙,穿插在苏军阵地上,不断分割包围,又不深入。
这种浅入浅出的打法,让苏军抓不到反击点。
苏军统帅部得知20多万人被围,又派出第4集团军和第2机械化军,企图从东南部打开缺口,将四个集团军解救出来。同时命令第3集团军发起反击,冲击伊军,为援军争取时间。
这两支部队均是从莫斯科外围出发,距离加里宁一百公里左右,除了坦克部队和机动单位,最少要一天多的时间。
时间上看,还是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