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明朝朝廷统一颁布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就成为了定制,直至日后明末,依然如此。
这一年,山东布政使司接到了明朝朝廷的命令之后,也很快地给下属各府州县发去了通知公文,通知各州各地的官员安排各自的学子生员到省城去考试。因为洪武十七年是甲子年,后世史料就称之为洪武“甲子科”山东乡试。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下令铸造铁牌,置与宫门中,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又下诏给政府各部门“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且说杨于畏为了能顺利和连锁在一起,答应了连锁的父亲的要求,前去赶考。
这一日,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飞舞着,杨于畏在赴京赶考的道路上,看着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行人。
杨于畏来到了一条河边,因为口渴便饮用了河里的水,突然感觉到腹部疼痛,就这样昏死了过去。
这个时候,一个少年路过把昏倒的杨于畏扶回了他们的家里。
这个少年是狐妖黄九郎,当初和借尸还魂的何子萧以及救自己的义母搬了别处居住。期间黄九郎也和附近一些狐狸成精的姊妹兄弟住在一起。
黄九郎这狐狸精以及人类的这一家子人,把杨于畏救回到了自己家,为他解除身上的病痛。
杨于畏被这一家狐人共住的人家给救活了过来,醒来就看见一个少年站在自己眼前,容貌美好,仪态风雅。
那少年看到杨于畏,便过来向他行礼,略致问候以后,就邀请他进自己家里说话。杨于畏因为被少年搭救,所以很是喜欢眼前这个少年,毕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嘛。杨于畏非常高兴地跟这个少年进了门。
杨于畏看见进来的房屋虽然不太宽敞,但是四周都挂着锦缎帏幔,墙壁之上挂着许多古人的字画。桌案头上有一本本的书籍摆放着。
杨于畏在摆放的书籍里翻阅了一下,翻到了罗贯中着作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作品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这些都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是东原(东平的古称)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当元仁宗延佑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着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