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智慧之言

朝堂之上,林婉端坐龙椅,周身环绕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之光。她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那是一种对自我信念的坚定,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诸位爱卿,朕知尔等心中仍有疑虑,关于朕之挚爱苏墨,是否应得其所应得。”林婉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穿透了朝堂上的每一寸空间,“今日,朕欲以事实为据,以智慧为引,与尔等共议此事。”

朝堂之下,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虽有千般思绪,却也知此刻需静心聆听女帝之言。

“首先,朕欲问诸卿,何为国家之根本?”林婉的目光扫过众臣,语气中带着一丝考问。

一位老臣缓缓站出,声音沉稳:“陛下,国家之根本,在于民心所向,在于社稷安稳,在于君臣和谐。”

林婉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老爱卿所言极是。那么,朕再问,民心所向,又何从得来?”

朝堂之上,一时寂静无声,大臣们低头沉思,似乎都在寻找那个最合适的答案。

“民心所向,源于公正,源于仁爱,源于国家对每一个子民的关怀。”林婉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清泉一般,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而苏墨,正是这样一个能够体察民情,关爱百姓之人。”

说着,林婉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轻轻展开,那是记录着苏墨近年来为平民所做贡献的详细记录。“诸卿请看,这是苏墨近年来所为之事。他深入乡间,解决土地纷争,使得无数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他改良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免受饥饿之苦;他兴办私塾,教授孩童读书识字,为国家培养未来之才。这一切,难道不是对国家的贡献吗?”

大臣们低头阅读着文书,脸上逐渐露出了敬佩之色。他们之中,不乏有人曾亲眼见过苏墨为百姓奔波的身影,此刻听来,更是感慨万千。

“陛下,苏墨之功,确实令人敬佩。但……”一位大臣欲言又止,似乎仍有顾虑。

林婉微微一笑,打断了他的话:“卿之所虑,朕亦知之。但朕想说的是,国家之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撑。朕虽为帝,亦需群臣辅佐,需百姓支持。苏墨,便是朕之得力助手,亦是百姓心中之英雄。他之地位,非朕私授,而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智慧,赢得的尊重与认可。”

朝堂之上,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大臣们的脸上,不再是最初的疑虑与不满,而是被林婉的话语所打动,开始重新审视苏墨的价值。

“陛下,臣等愿听陛下安排,只盼此事能圆满解决,既不损国体,又能彰显陛下仁爱之心。”一位大臣站出,声音坚定,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林婉心中一暖,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诸卿之心,朕已知晓。朕欲立苏墨为……”说到这里,林婉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臣,见他们皆屏息以待,才缓缓继续,“为朕之顾问,参与国事,共谋发展。如此,既能彰显其功绩,又能让其继续为百姓、为国家贡献力量。”

大臣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知道,林婉的这一决定,既是对苏墨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

“陛下,臣等无异议,愿陛下与苏墨共创辉煌。”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林婉站起身来,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位大臣。“诸卿之心,朕心甚慰。今日之会,虽为争论,但亦是朕心之愿。愿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林婉的话音落下,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大臣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此时,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大臣突然开口。

林婉微微一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卿有何言,但说无妨。”

“陛下,臣以为,苏墨虽为平民出身,但其才智与品德,皆非一般人所能及。陛下能识人善用,实乃国家之福。臣愿以性命担保,苏墨定能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繁荣。”大臣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对林婉决定的最好注解。

林婉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卿之担保,朕心领了。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共创我朝之辉煌。”

朝堂之外,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林婉走出朝堂,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她知道,今天的决定,不仅是对苏墨的认可,更是对自己智慧与勇气的考验。而这一切,都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展开,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陛下,臣等愿随陛下,共赴国难,共创辉煌。”朝堂之上,大臣们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誓言一般,回荡在整个紫禁城之中。

林婉停下脚步,回头望向朝堂,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诸卿之心,朕已知之。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此时,一位小太监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封急报。“陛下,边疆急报,请陛下阅示。”林婉接过急报,眉头紧锁,但她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她都将以智慧与勇气,带领她的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老爱卿,此事你速去处理,朕随后就到。”林婉的声音,依旧坚定而有力,仿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前进的步伐。而朝堂之上,大臣们的目光,也都紧紧跟随着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朝堂之上,林婉端坐龙椅,周身环绕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之光。她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那是一种对自我信念的坚定,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