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听了沐羽的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许,但仍有些疑虑:“你且举例说明,你这自由之念,如何能为大秦带来好处?” 嬴政的表情依然严肃,但眼神中已有了一丝好奇,他愿意给沐羽一个机会来阐述他的观点。
沐羽清了清嗓子,说道:“父皇,您看那工匠们,若他们只是依照旧有的样式与方法打造器物,大秦的工艺又怎能不断精进?但若是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去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技艺,或许便能创造出更为精良的兵器、更为精美的器具,这岂不是有利于大秦的国力提升?再如那兵家谋士,若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只知沿用旧策,面对他国的新谋略时,又将如何应对?唯有让他们拥有自由思考之权,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与局势中,想出奇谋妙计,保我大秦安稳。” 沐羽的话语充满激情,他用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自由理念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他提到,在文化艺术方面,若文人墨客们被过多的规矩限制,大秦的文化将难以繁荣发展,只有给予他们创作的自由,才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佳作,提升大秦的文化软实力。
嬴政微微点头,似乎觉得沐羽的话有几分道理,但仍有些不甘地说道:“即便如此,你也不应过早地将这些理念灌输给孩子们,他们尚且年幼,应先学好我大秦的礼仪文化、历史传承。” 嬴政的语气有所缓和,但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循序渐进,基础的礼仪文化和历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沐羽笑道:“父皇,儿臣在教导他们自由理念之时,亦未曾荒废礼仪文化等的传授。儿臣只是想让他们在学习正统知识的同时,能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犹如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既种上了传统的庄稼,又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待日后开花结果,必能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沐羽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为孩子们提供全面的教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屋内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沐贤等几个尚且处于襁褓之中的孩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幼小的他们此时自然是不明白父亲与嬴政之间争论的深意。他们的眼睛清澈明亮,好奇地看着周围的大人,偶尔发出几声咿呀的声音。
嬴政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你这小子,总是有诸多歪理。但你需牢记,无论如何,都不可让孩子们偏离大秦的正道。” 嬴政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他知道沐羽的性格难以改变,但他也希望沐羽能够谨慎行事,不要给大秦带来负面影响。
沐羽连忙点头:“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会把握好分寸。” 这场因教育理念引发的风波,暂时在沐羽的府邸落下了帷幕。
然而,沐羽心中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大秦的土地上,传统与创新、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博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在各个角落上演,而他与嬴政,也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继续探寻着一条能让大秦走向永恒辉煌的道路……
此后的日子里,沐羽在教导孩子时,更加注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会在清晨,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讲解其中的含义与道理,让他们领略大秦文化的博大精深。午后,他会安排孩子们学习礼仪规范,亲自示范正确的礼仪动作,教导他们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得体。而在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庭院里,他便会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会引导孩子们思考,在面对一些传统的习俗或观念时,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或改进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沐羽的身体也在端木雪和任颜的悉心照料下日益康复。他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大秦的一些事务之中,试图将自己的自由与创新理念,融入到大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他在朝堂上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如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和灌溉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在商业领域,适当放宽对商人的限制,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在文化教育上,增设一些新的学科和课程,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而嬴政,在看到沐羽的改变与孩子们的成长后,也对未来大秦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他意识到,在坚守大秦根基的同时,适度地接纳新的理念与思想,或许能为大秦注入新的活力,让大秦在这风云变幻的战国乱世中,始终屹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支持一些有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同时也密切关注着这些改革对大秦社会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大秦的社会风貌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与创新的力量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共同推动着大秦向着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