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果郡王已经私下以书信的形式向她解释了娶亲的原因,是为了平息流言、维护皇家颜面,但亲眼目睹他迎娶新人的场景,熹贵妃的心还是像被针扎了一般,疼痛难忍。
而宁嫔,这位平日里清冷孤傲、不惹尘埃的女子,此刻更是神色黯然,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她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紧紧地追随着远处果郡王的身影,仿佛要将他的模样永远镌刻在心中。
对于她来说,果郡王就是她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她灰暗的人生。尽管这份爱意从未说出口,也从未得到过回应,但宁嫔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愿意默默地守护着他,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也心满意足。
“为何命运要如此捉弄人?”宁嫔轻声叹息,声音中带着几分凄凉与无助。她转头看向熹贵妃,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仿佛在这一刻,她们找到了彼此心中的共鸣。
熹贵妃轻轻拍了拍宁嫔的手背,以示安慰。“命运弄人,我们又能如何呢?只愿他能幸福,哪怕这份幸福不是我们给予的。”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在为自己,也为宁嫔寻找着一丝慰藉。
两人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任由秋风拂过她们的发丝,带走心中的一丝丝哀愁。她们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迁,这段深藏在心底的情感,都将伴随着她们度过每一个漫长的日夜。而果郡王,那个曾经让她们心动不已的男子,也将成为她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八月的尾声已经悄然来临,圆明园内,秋风送爽,桂花飘香,皇上在此度过了又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然而,佳节过后,皇上却似乎并没有急于返回紫禁城的打算,依旧沉浸在园中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宜修,这位温婉贤淑、善解人意的女子,见皇上迟迟未提回宫之事,心中不禁有些焦急。她知道,九月份即将到来,弘晖与弘时两位皇子的侧福晋即将进门,而十一月份,嫡福晋也将正式入府,这些大事都需要在宫中妥善筹备。于是,她决定找皇上商量此事。
一日黄昏,宜修身着淡雅宫装,手执一柄精致的帕子,缓缓步入皇上的寝宫。她轻启朱唇,声音柔和而坚定:“皇上,臣妾有一事相求。如今已近九月,弘晖与弘时的侧福晋即将进门,而嫡福晋也将在十一月入府。这些婚事繁琐复杂,需得宫中上下齐心协力方能筹备妥当。臣妾以为,还是尽早回宫为妙。”
皇上闻言,微微一愣,随即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宜修。他深知贤皇贵妃的用心良苦,也明白这些婚事对于皇室的重要性。于是,他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朕险些忽略了这些大事。那便依爱妃之意,九月初,圣驾回銮。”
宜修闻言,心中一喜,连忙福身行礼:“臣妾遵旨。臣妾这就吩咐下去,准备回宫事宜。”
随着皇上的决定,圆明园内开始忙碌起来。宫女太监们纷纷打包行李,整理物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回宫之旅。而宜修则亲自监督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九月初,秋高气爽,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圣驾在众侍卫、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缓缓离开了那如诗如画的圆明园,踏上了回紫禁城的路途。一路上,黄旗飘扬,车马辚辚,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回到紫禁城后,皇上并未多做停留,立即吩咐内务府着手筹备弘晖与弘时的婚事,以及侧福晋的入府事宜。内务府的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在宜修的协助下,筹备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她不仅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还亲自挑选了吉日良辰,确保婚礼的隆重与圆满。宜修深知这场婚礼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两位贝勒的大婚,更是巩固皇室血脉、彰显皇家风范的盛事。
转眼间,十一月已至,嫡福晋也娶回了府中。婚礼当日,红烛高照,喜气洋洋,整个王府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第二日清晨,福晋与贝勒们便入宫请安,这既是皇家的规矩也是为了向皇上和贤皇贵妃表达敬意。
宜修坐在椅子上,目光慈祥地看着弘晖和弘时的福晋,她们身着华贵的礼服,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宜修不禁感叹:“真是时光不饶人啊,转眼间,我的弘晖都已经娶福晋了。”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欣慰与喜悦。
皇上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与凝重,他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尔等可知,皇家血脉之延续乃国之大事,关乎江山社稷之稳固。两位福晋,望你们能深知此重任在肩,莫要辜负朕之期望。尽早为皇家诞下麟儿,使得我皇家香火得以绵延不绝,如同一棵繁茂大树般,早早地便能够开枝散叶,遍布四方。如此,方能彰显我皇家之威严与昌盛,亦能让朕在这龙椅之上坐得更为安心。”说罢,皇上轻轻叹了口气,仿佛将这份对传承的期许都融入了那一声叹息之中。
说完,宜修便赐下了丰厚的赏赐,让她们带着这份皇家的恩宠与祝福回府。众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告别了皇宫,踏上了归途。
然而,当人都走了之后,宜修却独自坐在寝宫中,热泪盈眶。她回想起弘晖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些艰难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弘晖不仅活得好好的,还娶了福晋,这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
熹贵妃,这位曾经风靡后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此刻却满脸愁容,眼中尽是遗憾与无奈。她轻轻抚弄着手中的帕子,仿佛那上面还残留着果郡王书信的墨香。“若是我能早日出宫,或许就能避免今日的局面。”她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责与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