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结束,掌声雷动。
不过这掌声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剩下零零落落的华裔还在鼓掌,而其他人仿佛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这部电影真棒!”
“我觉得不太现实,结尾还是有些仓促。”
“没错,几百人打几万人,还能守好几个月,太魔幻了!”
“这是真正的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历史是可以粉墨的!”
“那你们怎么不粉墨一下二战?”
“你会聊天吗?”
已经开始退场的观众,有的还在边走边讨论着剧情。
电影里的表现出来的东西,华裔和鬼佬的感受完全不同。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1十三》具备一部战争史诗大片的所有元素:
宏大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还有各种千钧一发、绝地反击、将计就计……
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与绝望中的希望。
双线叙事结构,堪称古装版的《双塔奇兵》和《拯救大兵》的结合体。
更难得可贵的是,故事里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可惜这里是戛纳,对于这种情怀并不是太认同,在他们看来别说边疆了,就算是首都也能放弃。
这可不是投降,这叫战略性的保存有生力量……
所以现场的外国佬觉得这部电影不错,但也就是不错罢了,他们还是更喜欢偏文艺的作品,对人性的讨论。
但王超等华人看的很激动,这种骨子里的自带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精神,让他们对《1十三》表现的这段历史很是认同。
这一切其实在董熹的预料之中,《1十三》在他看来最大的问题不是战争很难引人共鸣,而是缺少飘逸的武打戏份。
老外想看的是《卧虎藏龙》那种古装武侠电影,而不是《1十三》这种偏写实的风格。
不但董熹明白,在场看完电影的各国片商也明白,这并不是下一部《卧虎藏龙》,而是一部全新领域的东方电影。
这让他们不自觉的降低期待,不过购买欲望并没有减少,虽然不是武侠电影,但依旧有着武侠的元素。
而且抛开这些,《1十三》仍旧是一部很棒的大制作电影。
能以合适的价格拿下的话,也能在自己的国家赚上一笔。
负责对外交流的韩彬,也在今天赶到现场,由他来负责和这些鬼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