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战役自1950年12月31日发起,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历时8天8夜。在此期间,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成功突破“联合国军”设立的三八线防御阵地,攻占汉城,并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附近,向前推进了80至110公里。
在此次战役中,据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共歼灭敌军1.9万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年军委作战部统计显示,共击毙、打伤和俘获敌人人,其中击毙和打伤敌人总计5979人,俘获敌人7030人。而美英军中被击毙、打伤和俘获的共计1590人,敌人被歼灭的数量在三次战役中为最少。缴获各类火炮456门,缴获及击毁坦克和装甲车共计54辆,缴获及击毁汽车423辆,整体缴获量也显着低于前两次战役。
此次战役中,志愿军战斗减员共计5039人,非战斗减员人数则超过战斗减员,达到9975人。其中,逃亡、掉队和因病送医的人数分别为1977人、3051人和3443人。这显示出,由于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且无法得到休整,疲劳程度加剧,非战斗减员已经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保持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1月8日,志司向中央军委报告第三次战役结束的当天,中国驻朝大使馆临时代办柴军武发来电报:金日成首相计划于10日前来商讨作战事宜。在电报中,柴军武提前告知了他所掌握的情况:金日成认为部队的休整时间不宜过长,大约一个月就足够了;如果休整时间拖得太久,河川结冰融化后,部队的行动将变得更加困难。
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朝方领导人曾对志愿军停止追击的决定表示不理解。经过双方的协商沟通,最终达成了共识。如今,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身为朝鲜的领袖,金日成只希望尽早实现朝鲜的统一,下令停止进攻的命令,让他感到非常难受。1月10日,金日成在柴军武的陪同下,来到志愿军总部所在的君子里。
在第三次战役发起之前,志愿军总部的人员从大榆洞向南转移,途经北仓里和玉泉站,最终于12月18日抵达成川郡的君子里。从此,志愿军总部(兼中朝联合司令部)便设立在当地的一个矿区内,直至第三次战役展开。
当晚22时,展开会谈。
首先向金日成介绍了志愿军的现状,并对当前敌情进行了分析:
志愿军入朝作战已超过两个月,连续进行了三次战役,战斗中伤亡人数超过5万。此外,由于疾病和冻伤逃亡的人员约有4万,总计减员达9.1万。目前运输条件十分困难,粮食、弹药、棉衣和毯子无法运达,导致作战部队人员体力严重下降,兵力极为不足。部队迫切需要进行休整和补充,同时改善运输状况,以便为下一次战斗做好准备。当前,敌军在前线的兵力仍有二十多万,并已在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完成防御部署。
敌人在这条战线上布防相比退守洛东江更容易对付,我军应做好充分准备,力求在下一次战役中消灭更多敌军,避免其主力撤退并集中在釜山狭小区域,这一点极为关键。从各方面分析,如果不再歼灭敌军七八万人,且没有其他特殊的政治变故,敌人不会主动撤出朝鲜。因此,尽可能在朝鲜境内消灭敌军,是最具意义的策略。
金日成表示,志愿军确实需要休整,但应尽可能缩短时间。可以先派出三个军队南下,剩下的部队再休整一个月后继续南进。
志司认为这可能会迫使敌人放弃更多地方。然而,目前军队非常疲惫,且未得到补充,既没有车辆运输部队,也缺乏坦克和飞机的掩护。只能依靠夜间徒步行动,与敌人的摩托化部队竞赛,想要在追击中消灭敌人非常困难。
而且,过早地将敌人逼退到半岛最南端的狭窄区域,不仅对下一战役中的分割歼敌不利,还会加大作战难度。
金日成说:无法消灭敌人的情况下,扩大领土同样十分重要。
志司认为,与其首先扩大领土,不如优先消灭敌人。只要敌人被消灭,领土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当前的关键在于继续争取胜利,彻底击溃敌人。
金日成词穷理尽,没有立即表态,打电话要求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连夜赶来参加会谈。
于是,会谈暂时中止。那天晚上,金日成在志愿军总部留宿,一夜未眠。
11日,金日成搬救兵的时候,志司也收到中央发来的急电:“如朝方同志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以南进,则亦建议提议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电报内容并未明确指示是否应结束攻势转入休整,而是表示朝方可根据自身判断进行处理。这一电报对正在与朝鲜领导人当面沟通的志司来说,提供了一个避免直接“顶牛”处理问题的灵活方式。
9月11日下午,朴宪永奉金日成之命,赶赴君子里参加会谈。
会谈一开始,朴宪永就坚定地表示:“只要志愿军继续向南推进,美军就必然会撤出朝鲜。美军在朝鲜已经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现在需要有个台阶下,只要志愿军继续向南进攻,他们就有了退出朝鲜的台阶。”
他反复强调:“如果我们不去追,他们就找不到台阶下,就不会退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