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的发明主要用于击杀目标,无论是手枪还是步枪,甚至后来的狙击枪,都是以有效射杀目标为终极目的。每一支枪都有膛线,膛线赋予了子弹旋转的能力,风阻实验可以验证,高速旋转的子弹速度更快、阻力更小,并能更好地保持既定方向。
膛线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就有了记录,但由于制造工艺的复杂和困难,到了19世纪才真正普及,装备到各国部队。究其原因是前装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太慢,装填也非常吃力,射击速度已降低到滑膛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这样的低速决定了它将会为军队所抛弃,直到19世纪中叶法军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发明了米涅弹。米涅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枪的阳线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米涅弹的弹丸底部有一个圆锥形的小洞。发射时,火药燃气使弹丸尾部膨胀,嵌入膛线,随着膛线高速旋转出膛。由于米涅弹的直径小于枪管口径,使得装填更为容易,前装线膛枪的射速大为提升。解决装填问题后,前装线膛枪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普及。
手枪的子弹出膛速度为1音速左右,步枪的子弹出膛速度在2—3音速,这就意味着当对手手持手枪瞄准你时,你只要听到枪响,你就还活着,你急需要做的是躲避对方的第二颗子弹。而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00—600米,在此射程内,只要对方在狙杀你,你就没有机会反应,唯一存活下来的希望,那就是祈祷对方的枪法。
每一支枪的膛线,之于人的指纹和树的叶子,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
膛线是枪的灵魂。
………………………………………………………………
时间回到1930年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乘东北军大部开拔关内,发动柳条湖事件,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数月后东北沦陷,史称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本为了掩盖其扶持伪满洲国的傀儡政府的阴谋,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第一次淞沪抗战打响,遭到国民党19路军蒋光鼐、蔡廷锴部的顽强抵抗。但很快南京政府下达不抵抗命令,所有将士几乎不相信这道命令,甚至将通信员当做奸细扭送军部征询,当得知命令的真实性后,有的人手抱步枪冲入日军的阵地,很快倒在血泊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沪抗战全面打响,这是整个抗战阶段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日本投入20万兵员,中方投入80余万兵力,战役持续3个月,日军伤亡4万余人,中方伤亡30万人,此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并彻底粉碎日本“3个月全面灭亡中国”的狂妄言论。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第八号令”,命令日本华中方面军和海军协同,兵分三路进击南京,唐生智自荐,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官,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国军士气大不如淞沪抗战,南京外围阵地很快失陷,随之各城门被破,唐生智接蒋介石令命部队撤退。无序的撤退很快演变成溃逃,死伤无数。12月13日,南京沦陷。
我们的故事从这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