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印刷厂
印刷所里最要紧的设备莫过于那台高速油印机了。至于几台epson的24针打印机在早期也是非常重要――很多蜡纸印刷过去都是用这几台打印机打得,后来培训出了了第一批女打字员之后,带来的中文打字机终于发挥了作用,周洞天就基本上依靠中文打字机来打蜡纸了。
现在,从旧时空带来的中文打字机已经和另外几台状况较好的针式、喷墨和激光打印机一起作为stc――原始标准设备模板拆洗干净后封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台傻大黑粗型的本地产中文打字机。几个女打字员正在明亮的窗户前埋头工作,房间里回响着打字头捶击铅字盘的声响。
隔壁一间房间,围绕着一张大桌子,有的人在用铁笔刻制钢板,有的在校对刚刚印出来的清样,每个人都很忙碌――印刷厂在穿越集团里非常的忙碌,不仅要承担每周上千份的《临高时报》两刊的印刷,还要承担大量的教科书、技术小册子、各种手册和无数的文件的印刷任务。任务非常繁重。除了油印机,还仿制了好几台手摇式的油印机作为少量印刷之用。几个工人正在摇着机器。
这里以雕版车间的占地最大。周洞天进去看了看。当初建造这些车间的时候对采光都是煞费苦心。穿越集团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工光源给工人,就得设法尽量利用日光。对采光方面的设计花了很大的心思。车间里不仅窗户很大,大部分的车间上还有天窗。使用百叶窗和窗帘调节光线,尽量使之柔和。
窗户前坐着几名老刻工,戴着配发的老花眼镜正在聚精会神的雕刻印板。雕版主要是用来印刷各种票据、空白文件、证件之类的东西。
这里也印刷临高的货币――粮食流通券和其他有价证券。所以雕版印刷车间就特别的重要。上班的时候由专人负责看守。下班前所有的雕版、纸张和油墨都要清点之后放回在专门的库房里。
这里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不仅雕版制造、修改和废弃都有清点记录,而且每次领用开印也有登记制度。明确到每一印张。
周洞天到油印机车间找谭明――此人算是穿越众中少有的开过印刷机的人才了,而且还会分色――不过本地用不上。
高速油印机被安置在单独车间里,不用的时候上锁。周洞天当初为它带了大量的储备件和油墨,估计比较节约的使用大概可以用七八年左右。为了伺候这个宝贝疙瘩每次开印的时候都是由元老亲自动手操作,只有几个土著的学徒打下手。
谭明正在洗手,他刚刚把最新的订单处理完。是大图书馆编撰的大明官话词典。执委会下了一个一百本的单子。
周洞天因为兼职工作太多,现在主要是谭明在负责印刷所的技术工作。周洞天和他谈了下要建立印刷厂的事情。
“你说得这种活字厂我从来没见过。”谭明摇头,“我开过胶版机也搞过激光照排。但是用铅活字排字这活实在不懂。”
“又不用你亲自去干。”周洞天说,“不过我以后的主要精力就要在活字印刷厂那边了,印刷所这块你管好就是了。我给组织处上了一个文,建议任命你当百仞印刷厂的厂长。大概用不了几天正式的任命就下来了。”
“这……当然可以……谢谢了……”谭明语无伦次的说着。
“别客气,本来这里就是你做事情多么再说我这里不过是兼职。”周洞天挥了下手,“当不当厂长其实差不多,关键你有个名义好办事。”
周洞天在办公室里把各项事务逐一向他做了交代,谭明有点信心不足的样子,突然要自己负责一切,让他感到有点畏惧。
周洞天办好事情,赶紧到工业部去和人谈设备问题了。
活字印刷听起来很现代,在现代印刷工业里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哪怕是很小的印刷厂也不再使用了,周洞天过去接触过活字印刷厂,对这套体系还略有所知。
活字印刷当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但是在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传统型社会,其成本远高于雕版印刷。技术难度也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活字印刷在中国没有推广开来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活字印刷书籍只有几次,而且还都是官方组织的。民间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简易低级的印刷运用上。很少用来印刷书籍。
这个原因周洞天当然知道,首先铸造活字是个技术活,而且印刷一部书籍需要大量的活字,必须事先制造。而活字的材料是极有讲究的。毕昇搞得是陶活字,制造难度最低,成本最小。因此陶活字在19世纪还有用,各地的邸抄就是用陶活字印得,因为对印墨的附着性不好,印出来的文件字迹模糊。
清代印刷的官书使用过铜活字,印刷效果不错。但是铜活字成本高――只有皇家才用得起。铜本身的价值使得皇帝都忍不住要打铜活字的主意,清代武英殿存的铜活字,到乾隆的时候就被改铸成皇家的陈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