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节 使者驾到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686 字 2个月前

第二百一十六节使者驾到

经过庄家人的奔走,张应宸首先给自己的教派“洗白”。他自己有度牒,从琼山过来的三名宣教士全都有对外情报局通过广州站nong来的正式的道士度牒。

明清时代的地方官府对僧道有着很高警惕xing,特别有游方僧道,在官府看来简直就是潜在的罪犯和煽动分子。所有州县都设有僧会司、道录司专职管理僧道,僧道外出游方,理论上都要有当地的僧会司、道录司开具路引文书,这样到外地游方挂单才算是有正式的身份。要在某地挂单也得报请当地的“有关部men”备案。

虽然明末这套制度已经不怎么严格,但是张应宸认为还是做到手续尽量完备——以免官府以此来揪小辫子。

首先是将“云升观”正式变为道观——在庄家的运作之下,外加张应宸不吝使用银子,很快就办成了,随后,又把三个琼山来的宣教士列为“正式编制”。张应宸将其中一个最为机灵,官话最好的老童生封为主持,由他主持对外工作。

这么一来,他在沂州当地就有了合法宗教场所。随后张应宸投入资金开始扩建道观——大灾之年,用工极其廉价,除了少数技术工之外,绝大多数工人只要给口饱饭吃就行了。

接着,他和庄家合办的医yao局也开张了。一时间,新道教在沂州如火如荼,声势大增。信徒不断增加。南无量教在当地的各个分坛开始瓦解,许多香主、司香开始倒戈——有的是因为慑于他“法力”的传说,有的则是迫于财力窘迫。这二年水灾频繁,官府的税赋又重,许多充当香主、司香的小地主和富农已经不堪重负,而教里本身又有许多的“供奉”、“香仪”的摊派——虽然他们能够向基层教徒摊派,但是普通教徒状况更差,压根拿不出多少钱来。水灾之后,尽管从总坛也拨来了救济钱粮,但是落到他们手中的寥寥无几。反而又被坛主用“赈济同道”为名,勒索去了不少钱粮。

张应宸从倒戈过来的香主们那里知道:现任的沂州坛主马三畏本地一个土霸——所谓土霸,近乎于地主和土匪的hun合体。靠着一身的硬功和手下数百打手,在当地很有势力,官府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他看南无量教在本地声势渐大,信徒又多,便起了心,入了教,他在本地是有钱有势之人,教中自然也非常看重,所以不到三五年功夫,原来的本地坛主忽然死了,他就顺理成章的当了坛主。

这样的人,所谓的信仰不过是他的敛财工具而已。当然,他对教内的高层依然是很恭敬的,甚至表现的很虔诚——因为他虽然没信仰,却很mi信,而教内的护法、巡查的“法术”令他忌惮三分,其次,他觉得披着这张皮敛财比过去更方便。

因而沂州地方的教徒们,对马畏三这个坛主早就心存不满,但是碍于其yin威,无人敢言。有些人曾经去过济南总坛“告状”,但是因为马畏三在沂州干得有声有se,每年都有大笔的香仪供奉,所以“上访”也就没什么下文了。

张应宸听了好几个香主的汇报之后感叹道:所谓人生到处是江湖,其实人生也到处是“官场”,当然,要反过来说官场也是江湖似乎更准确一些。

“大伙现在家里还有吃得没有?”张应宸问:“我看这里灾民很多,到处有饿死的人。逃荒的流民也不少。”

“有是有一些。”几个香主眼泪直流,“大伙匀着吃,加上点树皮野菜也勉强不死人。老得小得,身子弱得熬不住,死几个也是他们的命!只是夏天发大水,没得种,到了秋天不知道怎么办?到时候只好背井离乡去要饭,不然都得活活饿死!”

民间教men大多带有“互济”的se彩,从太平道、五斗米教开始就有这样的特se,加上总坛多少拨下钱粮来,使得当地的教民们状况稍稍好于其他百姓。所以每到大的自然灾害爆发,都是民间教men扩充实力的最好机会。

要不是马畏三si心太重,一味盘剥,他张应宸想在这里撼动南无量教的地位还真是有点不大现实。

张应宸点头:“明天你们先去庄家领粮食——我和他家的家主已经谈好了,暂时先借一百粮给大伙赈济。过几天,会有人送来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