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栋的眼光在众人脸上转了一圈,有人在专注地听他讲话,有人在研究手上的文件。他满意地继续道:“经由政务院批准,我们将正式实施开始新币的制造工作。并在一个月内拥有批量制造冲压金属硬币的能力,制造出第一批可供流通的硬币。”会议室里发出一阵赞同的嗡嗡声。
“下面,我就该备忘录作一些简单的说明,有问题的,请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大陆攻略很快就要展开了。大家可能已经知道。我们的新纸币已经在批量印刷中,目前已经运往广东待发行使用。不过,没有硬币的支撑的话,这种纸币恐怕是很难真正流通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尽快拿出成品来。”
在座的人谁也没有在造币厂干过,不过铸币的大致流程还是知道的。严格说起来现代铸币并非“铸”出来的,而是“冲压”的产物。它实际上是用金属板材在钢模上用冲床冲压制造出来的。是“冷加工”。所以份量准确,花纹精美。
现代铸币出现前的银币。无论中外都是“铸造”出来的,是一种“热加工”。包括在本时空大量流入中国的的西班牙银元:十字盾徽cob实际也是铸造出来的。不同的是中国铸币上的花纹字样是模具直接铸造的。而欧洲铸币大多先铸造出银饼坯,再用硬模敲打压制出图案,俗称“打制银币”。
因为cob是打制银币,虽说成色重量有一定之规,但实际铸造过程中,偷色减重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这一点与中国的银两比较类似,故而cob到中国近200年的时间一直按银块称重的方式流通的,并没有起到计数银币的作用。元老院在战争和贸易中收到过大量的cob,来自大明的商人支付的银两中很多都是cob被切割成碎银使用。
一直到18世纪,来自西班牙的机器冲压的地球双柱币流入,因为成色形制标准,图案精美,携带方便,正反面的凹凸图案和压制的“花边”使得过去“剪边”、“磨屑”的舞弊手法受到极大限制,银币重量有了保证,完全可以按枚计值,毫不夸张的说,银元能在乾隆年间取代秤量碎银成为沿海地区记账标准,地球双柱在华的大量流通有着开启鸿蒙的功劳。
程栋之所以力推机制银币,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到地球双柱在华流通的成功:民间并不是没有对计数银币的需求,只不过是条件不具备而已。地球双柱币纯粹靠着商业流通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机制银币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财政省拿出的铸币方案是铸造三种银币。分别是一元、半元和四分之一元。同时发行等额的纸币。小额辅币全部发行纸币,以分为单位,发行10分、5分、2分、1分和半分。一元兑换一百分。
之所以要发行半分辅币,主要是考虑到市面上的白银一两兑换的钱数高达几千文,即使是属于“好钱”的宋钱或者永乐钱,兑换率也得七八百文。1分的价值太大就会难以担负起小额辅币的作用。
作为基准货币的银元一元,由银875%,紫铜125%的合金冲压而成,每枚重量27克,直径31mm。尺寸成色和旧时空在中国广泛流通的地球双柱、袁大头、墨西哥鹰洋大致相同。
至于半元和四分之一元,尺寸相应缩小之外,含银量也同比下降,半元和四分之一元的含银率减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