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节 京师(一百二十七)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627 字 3个月前

若说到髡贼之势,其实比之东虏、流寇其实都要大得多。东虏迄今为止,也只是占去了辽东都司,广宁故地。莫要说关内寸土,便是锦州等关外要隘,依旧在朝廷掌握之中;流寇迅如烈火,却是旋起旋扑,四处流窜,虽然一度攻下过中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是从来没能长久的占据州县。

唯有这髡贼不过两年功夫,便占去了两广之地。大明立国以来,除了放弃安南之外,还从未有过如此“失地”之事。

这几年朝议对征讨髡贼的事也议过不止一次,但是始终不得要领。要用兵用钱的地方太多,比之原在南陲的两广,距京师不过几百里,几次破关而入的东虏和一直在中原腹地左冲右杀的流寇,他们的威胁便显得不太“迫在眉睫”了。

故而上到皇帝,下到臣僚,除了部分广东籍贯的官员之外,大多对“征髡”之事不太重视。而且髡贼身上浓厚的神秘气质又使得官员们无从建议。当初朝廷征询群臣剿髡之策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奏章来了许多,其中荒谬可笑的亦不少。

有人说髨贼火炮犀利,火炮用在攻城,倘若城门之上,挂上赵宋朝列祖列宗的牌位。既自命赵宋后裔,想必不会如此无君无父之辈,这髡贼断然不敢对赵宋朝列。祖列宗的牌位开炮。亦有人提议遣人去那宋氏皇帝陵墓,破坏风水,散尽王气。更有人说髡贼自称大宋之后,公文告示从无大宋的印信,有消息说其是澳宋的乱臣贼子,可遣一使者寻访澳宋所在,请澳宋皇帝派兵联合剿灭髡贼。

这事情在议而不决中也就拖了下来。这几年江西、贵州、福建等地或是朝廷行文,或是督抚自办,多少做了些“备髡”的工作,修筑了营垒,新铸了火炮,补充了兵丁员额……但是比起云集在山海关的关宁军,这些准备不过是九牛一毛。

如今髡贼还算“安静”,皇帝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了?

群臣唯唯诺诺,在皇帝没定基调前,不敢乱发言。

温体仁却知道皇帝的心思。此前皇帝已经多次在话语中暗示要“抚”。对于是否要和髡贼议和,温体仁是无可无不可。若是皇帝意愿要和,他本人是绝不会反对的。但是他深知皇帝的脾气。也知道朝廷的舆论风向。“议和”二字,和“卖国求荣”也差不多了。皇帝不肯背“议和”这个名声,要阁僚们来进言。

这点心思,其实阁僚们都知道,但是他们谁也不愿吭声。因为皇上极爱惜羽毛,万一议和不成,消息泄露出去,皇帝是不会替自己顶缸的。

见众人都不言语,于是崇祯直接发问:“刘先生?”

刘宇亮是阁僚中排在第二的人,听到崇祯问话,当下小心的应付道:“髡贼自命赵宋后裔,海外遗忠,然髡发短服,行的却是以夷变夏之法,名为遗忠,实为蛮夷,这髡贼多来自南方,不习北方气候、水土,虽是近忧,却非大患。微臣以为当今之计,先剿流寇为重。”

这话堪称滴水不漏,即不谈“剿”,也不说“抚”,只说“先剿流寇”,又迎合了皇帝前不久提出的“安内”之策。纵然皇上挑剔也找不出什么毛病来。

果然,崇祯闻听面露不满,但也没多说什么。又把目光转向了薛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