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国的结构性危机

“刚刚大致说了一下秦国快速灭亡的社会背景和各种诱因,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它自身存在的结构性危机。”

坐在始皇帝下首处的一排文吏,一手握着蒙恬笔,一手拿着竹片,已经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不止是他们,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们也聚精会神的等待着。他们很好奇,后人所说的结构性性危机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结构性危机?”始皇帝问道。

“这是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概念,大致翻译一下就是指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动,导致各个生产环节和相应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使得经济长期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萧盼盼解释道。

“虽然不能往你们的时代硬套,但这个概念对于您的时代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嬴政和各时代的文武精英还是满头问号,这些字他们都认识,但这些字连在一起后,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文盲。

萧盼盼也没在意这些,继续说道,“秦国的结构性危机在于她的治国理念,耕战。”

正在跟秦孝公谈论变法细则的卫鞅眉头微蹙,嬴渠梁也抬起了头,看向了窗外的光幕。

“首先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成功所带来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一次,对中华民族核心文明的成功重塑和改造。上一个完成这项成就的,是周公奠定颁布的周礼。”

“一派胡言!”秦以后的士大夫们发出了自己的抗议,周公,孔子是他们心中最伟大的图腾,他们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后人会将商鞅这个酷吏跟周公这样的先贤做对比。

但没有被儒学彻底洗脑的人,开始思考后人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秦的二世而亡,加上汉王朝的外儒内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们古代的帝王将相们对秦国的治国经验,和法家思想采取了讳莫如深的态度,这其实是你们在治国学术发展上的一次巨大损失。”

萧盼盼顿了顿,“当然,这其中还有皇帝这个职业本身的自私性,和后世儒学成为绝对学阀的关系,这两点我们会找一个机会另说。”

孔丘坐在自己的牛车上,神色不悦,儒学成为学阀,他不喜欢这样的称谓。

他的一众弟子们也心情复杂,儒学能发扬光大他们很骄傲,但从这位萧姑娘的语气中,他们读到了儒学在后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变化。

“商鞅变法的成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古典军国主义国家。”萧盼盼喝了口水,“秦人闻战则喜,其内部动因是商鞅用军功爵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开了平民的上升通道,爵位不再被贵族所垄断。”

“战场,立功,得爵,成为了整个秦国百姓生存的主旋律。当然,到了后期,秦国的历代国王也做了改善和发展,比如除了种地,打仗能得爵位外,发明创造也可以得到爵位。这项政策对于秦国的直接影响,就是让她变成了一个只会无限扩张的的巨兽。”

穷兵黩武而已。”宋朝的士大夫们义愤填膺地得出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