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真理的一角和刘彻的改革

汉武帝很想问问这些人都有谁,但他忍住了。

“第二是完善了人才的选拔机制,就是察举制的推行。这项政策的问题在于,推荐人才的权力在地方官吏的手中,所以发展到后期,地方官员就会因为私心推荐自己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从而形成朋党,甚至以此和地方豪强实现结盟。”

“这一政策到了东汉顺帝时期,由当时的尚书令左雄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被称为阳嘉新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三点:一限制察举年龄,以四十岁为界限,不满四十岁的不得举孝廉,这一条针对的是那些所谓的年少孝廉。”

萧盼盼忍不住一笑,她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但她也知道很多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根源在于他们的好爸爸或好妈妈,甚至好爷爷。一句爷爷我要的破坏力有多大,她还是清楚的。

“第二是引入考试机制。“萧盼盼继续说道,”举孝廉本身是要考试的,但在这次改制后,考试变得更严格了,分为了初试和复试,初试在三公之府进行,应是根据察举情况实现分散考核。复试集中在端门进行,由当时的尚书台主持。而且是分科考试,儒生考经学,文吏考奏章。”

这个流程让刘彻意识到了当时皇权的无奈。

“第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标准,原来依据是德行,经术,法律,政事,外加上一个试用制。在改制后,进一步强调了经术和文吏的能力,同时降低了标准,不再追求高深学问和德高望重。采用了一定的低起点,受众面更广的选人标准。有效的解决了当时德行与行政能力出现冲突的问题。”

汉武帝思考着这几个方法能不能用到自己的时代上来。

“这次的改制,算是科举的前身,也是察举制发展到顶峰的最后总结。虽然屡屡遭受到反对,但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科举制的出现。”

萧盼盼顿了顿,“其实人才选拔的最好方法就是考试制度加试用制度的结合,人才选拔的核心问题是,所谓的人才来自哪里,还有怎么对落后人才进行淘汰。这一点上我之前已经说了,那就是国家掌控教育权力和考成法的推动。”

刘彻失笑,现成的答案让他差点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