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种云对夷陵大战的总结

种云没有放松,他在和部曲讨论刘备的失败。为了报荆州被夺,刘备起兵伐吴,遭受了惨败。

刘备多年积累的实力损失一空,不禁羞惭愤恨的说,被陆逊所折辱,难道是天意吗。

此战的蹊跷之处是,不见丞相大人诸葛亮的劝阻,“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沉默,是一种态度。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东吴背盟后,诸葛亮的话语权难免会受到影响。

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供职,出于避嫌,他也不方便出来劝阻。

无独有偶,刘备伐吴,诸葛瑾在东吴就遭到了攻击,东吴阵营的许多人认为,诸葛瑾存在勾结的嫌疑。

若非孙权力保,诸葛瑾在东吴的处境会更加凶险。

诸葛亮的沉默,恰好表现他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赞同刘备的决策,或者认为正确的决策,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工作。

诸葛亮对发动夷陵之战不积极响应,刘备自然就明白了他的反对。

而且,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决定了不能出面。

在刘备阵营中,荆州派系占据着很高的分量,名义上的话事人便是诸葛亮。

关羽丢掉荆州后,相当于荆州派的根基受到了撼动,刘备伐吴,是在满足荆州人“打回老家去”。

诸葛亮如果反对,荆州派就会对他失望,这就会导致基本盘与他离心离德,日后会“队伍不好带”。

所以,诸葛亮没有明确态度,荆州派之外都表示了反对意见。

作为元从派的赵云,多年来跟随刘备,虽然未能跻身四大将,但得到刘备绝对信任。

他认为,最重要的敌人是曹丕,应该先伐魏,完成克复中原,吴国自然降伏。

益州派系的黄权和秦宓,都参与了劝阻刘备东征的行动。

黄权从军事形势出发,认为吴军彪悍善战,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

他和刘备的关系不如赵云,因此委婉的提议,如果刘备决心伐吴,愿意担任先锋,从根本上来说,黄权还是反对伐吴的。

秦宓反对刘备伐吴的理由,是天时不利,出兵必然不会顺利。刘备大怒,将秦宓下狱。

三国时期的政治,要看你在阵营中的分量几何。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自不必说,黄权又是益州本土派系的话事人,秦宓的能量比不上这两人,所以也只有倒霉。

当刘备力排众议,开始了伐吴后,一次意外打乱了他的部署。

关羽死后,蜀汉阵营内独立作战,且有亮眼表现的张飞,成了先锋。

而且,张飞俨然成为了关羽之后,第二个拥有直属部队和战区的大将。

在伐吴的动员期,张飞被部将杀害,这迫使刘备调整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