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高深莫测

包拯接到陈恪的书信毫不犹豫,立刻进宫面见李祯和刘太后,这是陈恪给包拯来信的原因。

他没给李祯写奏折,一是为了保密,李淳入宫求见皇上、太后肯定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包拯求见则是常态。

二是为了让李祯和刘太后安心,有包拯坐镇兴京城稳如泰山。

三是让包拯随时给李祯和刘太后出主意。

他要做个实验,那个世界的包拯以刚直出名,甚至扯着赵祯的袖子喷他一脸唾沫星子。

而他能流传后世的只有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与其说是一首诗,还不如说是为官之道的自勉文。

以他从二品的官位只流传这么一首诗,说明他在诗词之道上没用多少心,在北宋的文坛上没什么地位,与那些名臣相比就是不务正业。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仕途却一直都顺,唯一的一次被贬官也是因为用人不当被牵连了。

但贬官八个月后就能官复原职,随后就被提拔了。

包拯一生坦坦荡荡,深得赵祯的信任。

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包拯有段时间与三司使的职位较上劲了,谁当三司使他就弹劾谁。

而赵祯也痛快,见他弹劾就换人,换到最后赵祯气道:“你来当三司使吧。”

赵祯任命包拯上任三司使,也就是北宋王朝的财政部长,唯一受到的攻击就是欧阳修说他自己想当三司使才弹劾别人的。

他的为官经历应该成为后人借鉴的楷模,在贬官成风的北宋王朝他能做到这一点,只因坦坦荡荡、敢作敢为,而且做得很好。

这是那个世界的包拯,而在这个世界,大黑脸还是坦坦荡荡、敢作敢为。

于是陈恪就很好奇,不知他在李祯和刘太后心里是什么位置,这封信就是一个试探。

在这封信里陈恪并没提出解决办法,而是建议道:“对方应等尘埃落地,我方则以皇上、太后的安全为首要,稳定朝局、积极查探,勿打草惊蛇,待尘埃落地后再从容展开。”

这封信说的比较隐晦,包拯不知“尘埃落地”指什么,而李祯和刘太后却一清二楚。

陈恪要等西北战事结束,再公开查办阴谋组织,李祯和刘太后接受这个建议。

刘太后沉声说道:“哀家已将全权赋予给卿,你办吧。”

她的意思很明确,包拯拥有这个权力,不用再下两道旨意了。

包拯明白,借此机会要人,“臣推荐兴县县令王安石担任兴国府推官,负责推广九县农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