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船是咸阳造船工艺的杰出代表,计划建造的数量多达五百艘。
它能够承载八百人,船长五十米,船宽约十五米,船身虽较乾武巨鲲号略小,却也不失雄伟壮观。
船上巧妙地构建了多层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不仅为船员们提供了充足的休息区域,还设置了专门的瞭望台,指挥舱等重要设施,使整艘船在航行与作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
每日航速能达到十海里,当风力不佳时,船上配备的桨橹便可发挥作用,船速依然能够保持在每日八海里左右
而且它的机动性极佳,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这龙骧宝船背后,有着一段艰辛的历程。
它是乾宇商会最早督造的船型,在当时,造船技术尚不完善,相关资料更是匮乏至极,困难重重。
可是在李承乾的死命令下,也不得不开始建造。
乾宇商会凭借着惊人的钞能力,硬是将它从无到有地打造了出来。
李承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那高昂的造价,简直是在吝大福身上狠狠地割下一块肉,令其心疼不已。
好在,这艘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船下海之后,并未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从零到一是最难的,从一到二就简单了许多。
这船上所带回来的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李承乾原本是一心想要派遣船队远赴美洲,将这些对大唐而言极为珍贵的作物带回来,以改善咸阳百姓的生计,促进农业的发展。
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
齐先生迷路了,在南洋的一次偶然探索中,竟幸运地发现了这些作物。
这时阿拉伯人,热衷于满世界闯荡,却也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些作物的巨大价值,它们在南洋的土地上默默生长,鲜为人知。
当这些作物被带回咸阳之初,由于种植技术的生疏与环境的差异,产量极为稀少。
李承乾见状,果断下令让吝大福在咸阳农业部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全力开展对这些作物的嫁接,实验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