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批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九百一十人。
第二批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一千零五十五人。
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一百名,旱雷兵一百名和步队三百名。
这三批兵马分别从不同的日子进入朝鲜作战,其次这三批入驻牙山的中国军队达二千多人。
这个时候怀着不良用心的的日本最高决策机构,在得知清政府派兵入朝的消息之后便紧紧盯视着这一支军队。
随后在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日本最高领导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日军出兵朝鲜问题。
三天后,也就是五月二日。
商量完毕的日本正式成立战争决策大本营。
随后大本营便宣布整个日本进入战斗状态,所有的物资啊,运输啊等资源全部归大本营来支配。
这个时候就算是日本的内阁大臣也不能干预人家,这足以能够体现出日本队于这场战争的重视。
五月十三日。
这一天日本兵发朝鲜,它们足足派出了四千多人的军队,人数是大清的两倍还多。
而日本给出的理由则是保护日本的商人……
日本出兵的消息传到了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耳朵之中,但是它却不当一回事。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对日本可以说是十分信任,所以说现在是人家日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等到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李鸿章依旧是我行我素。
因为他这个时候还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别的国家身上,他希望能靠英国和俄国从中进行调停。
紫禁城中的光绪皇帝也一直没闲着,他一直在关心战争的走向。
根据情况决定要开战之前,也就是在两国发布宣战诏书前,光绪皇帝直接给李鸿章先后发出五道上谕。
第一道是这样说的“不能轻视敌人,要加强防备”。
第二道上谕是这样写的“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此刻战事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着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
一天内连续发布两道上谕足能够体现出光绪皇帝对于战事的担忧。
五月二十八日,坐不住的光绪皇帝又发了一道上谕“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
“李鸿章督练海军业已有数年,审量倭韩情势,应如何先事图维,熟筹措置。倘韩竟被逼携贰,自不得不声罪致讨,彼时倭兵起而相抗,亦在意计之中。”
“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时机。”
光绪皇帝说的那么多话无非就是告诉李鸿章一定要加强防备,不要心存幻想将希望放在他国的身上。
次日,第四道谕旨发布了,其意思和前三道的没什么区别。
可是虽然说光绪皇帝说了那么多次,但是人家李鸿章却是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