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乡村学堂的阻力

赵星河在县内推行的改革举措初见成效,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秩序也日趋稳定。然而,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育人,只有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面貌。于是,他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兴办教育,设立乡村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这天,赵星河带着几名随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村庄。这个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赵星河看到村里的孩子整天在田地里玩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心中十分痛惜。

"村长,我想在村里办一所学堂,让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你看如何?"赵星河找到村长,开门见山地说道。

村长一听,连连摆手道:"大人,这可不行啊!我们村里的孩子都是要帮家里干活的,哪有时间去读书识字呢?再说了,我们村里也没人会教书啊!"

赵星河笑了笑,说:"村长,孩子们读书识字,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将来也能更好地帮助家里。至于教师的问题,我可以派人来教。"

村长还是有些犹豫,说:"可是,办学堂要花钱啊!我们村里穷,哪有钱来办学堂呢?"

赵星河早有准备,说:"村长,办学堂的费用由县里出,你们不用担心。我只需要你们提供一块场地,再帮忙召集一下村里的孩子就行了。"

村长见赵星河这么有诚意,也不好再推辞,只得答应了下来。于是,赵星河立即派人从县里运来了书籍和教学用具,开始在村里办起了学堂。

起初,村民们对学堂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读书识字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孩子在家帮忙干活。但赵星河并不气馁,他亲自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向他们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老乡们,你们想想看,如果你们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将来就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不仅是为了他们好,也是为了我们整个村子的发展啊!"赵星河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村民开始动摇了。他们看到赵星河为了村里的孩子这么用心,也不好再拒绝。于是,他们纷纷把孩子送到了学堂。

学堂开课了,赵星河亲自担任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他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给他们讲解做人的道理,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孩子们对赵星河的课很感兴趣,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笑声。看到这一幕,赵星河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杨凌的举动却引起了村里一些顽固势力的不满。他们认为赵星河是在破坏村里的规矩,挑战他们的权威。于是,他们开始暗中捣乱,试图破坏学堂的正常教学秩序。

一天,赵星河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突然冲进来几个彪形大汉,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始砸学堂的门窗和桌椅。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四散奔逃。

赵星河见状,立即冲上去阻止,但寡不敌众,被那几个大汉打得鼻青脸肿。就在这时,喻风带着县衙的衙役赶到,将那几个大汉抓了起来。

经过审问,赵星河得知这几个大汉是村里一个名叫孙学究的人所指使。孙学究是村里的老学究,自认为才高八斗,无人能及。他看不起赵星河这个新来的县令,更看不起他办的学堂。

于是,赵星河决定亲自去找孙学究谈谈。他来到孙学究的家,只见孙学究正坐在院子里,摇头晃脑地读着书。

"孙学究,我在村里办学堂,是为了孩子们好,你为什么要派人破坏呢?"赵星河开门见山地问道。

孙学究瞥了杨凌一眼,冷笑道:"赵县令,你以为你办的学堂就能教出什么人才来吗?你那套新学,不过是些歪门邪道,误人子弟罢了!"

赵星河笑了笑,说:"孙学究,你口口声声说你才高八斗,那你倒是说说看,你教过几个学生?他们现在都在哪里高就呢?"

孙学究被赵星河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赵星河见状,继续说道:"孙学究,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孙学究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说:"赵县令,或许你说得对。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但我希望你能明白,教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能儿戏。你要对孩子们负责,不能把他们当做你政治斗争的工具。"

赵星河点点头,郑重地说:"孙学究,你放心,我办学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孩子们好。我会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孙学究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派人来破坏学堂,而是选择闭门不出,专心研究他的学问。

经过这次风波,村民们对赵星河和学堂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看到赵星河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如此用心,也纷纷表示支持。一些原本对学堂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把孩子送到了学堂。

学堂的规模越来越大,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们开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看到这些变化,赵星河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够改变一个社会的命运。他决心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让这个贫瘠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赵星河在县内推行的改革举措初见成效,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秩序也日趋稳定。然而,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育人,只有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面貌。于是,他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兴办教育,设立乡村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