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蒙蒙亮,赵星河已经在书房中开始了忙碌的工作。科举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文人书院的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但要让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大人,今日朝廷礼部的李尚书邀您前去一叙。"林毅推门而入,恭敬地禀报道。
赵星河放下手中的笔,眉头微皱:"李尚书?他可是一直对科举改革持反对态度。今日邀我前去,莫非是要为难于我?"
林毅点点头:"大人猜测得不错。据属下打探,李尚书对您在文人书院的辩论中胜出心有不甘,欲在礼部与您再论长短。"
赵星河冷笑一声:"既然如此,那我便去会会他。无论他有何高见,我都自当奉陪到底。"
午后,赵星河在林毅的陪同下,来到了庄严的朝廷礼部。礼部是掌管国家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的重要机构,李尚书作为礼部的掌门人,其态度对科举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李尚书早已在礼部大堂等候,他身着一袭紫色官袍,面容威严,目光如电。看到赵星河,他微微一笑,但笑容中却透着一丝寒意。
"赵大人,久仰大名。今日邀你前来,是想就科举改革之事与你探讨一番。"李尚书开门见山地说。
赵星河还礼道:"李尚书客气了。科举改革乃大势所趋,赵某不才,愿与尚书大人共商大计。"
两人落座后,李尚书率先发难:"赵大人,你在文人书院力倡科举改革,以策论、经世致用之学取代八股文,其用心固然良苦。然而,你可曾想过,如此激进的改革,会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何等影响?"
赵星河微微一笑:"李尚书所言差矣。科举改革旨在选拔更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为民效力。此举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反而会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尚书冷笑一声:"赵大人未免过于乐观了。八股文乃我朝选拔人才之根本,沿用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你要将其废除,岂不是要颠覆祖宗之法?"
赵星河从容应对:"李尚书,祖宗之法并非不可变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科举制度改革,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旨在打破陈规陋习,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李尚书还想再辩,但赵星河的话句句在理,让他难以反驳。他沉吟片刻,话锋一转:"即便如此,你又如何保证,新的科举制度就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策论、经世致用之学固然重要,但若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恐怕只会流于形式。"
赵星河点点头:"李尚书所言不无道理。因此,我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面试、实操等环节,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阅卷,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李尚书听后,陷入了沉思。他不得不承认,赵星河的改革方案考虑周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他心中仍有一丝疑虑。
"赵大人,你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改革之事关乎重大,不可操之过急。我看不如这样,先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待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广,你看如何?"李尚书提议道。
赵星河思索片刻,点头道:"李尚书所言有理。改革之事确实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待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广,不失为一个稳妥之策。"
李尚书见赵星河同意了自己的提议,心中暗喜。他知道,只要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就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到那时,他再想办法阻挠,便可将科举改革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赵星河又岂会看不穿李尚书的心思。他微微一笑,说道:"不过,试点推行也需谨慎选择地区。我建议先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试点,以确保改革取得最佳成效。至于具体地点,还需尚书大人斟酌决定。"
李尚书闻言,心中暗暗叫苦。他知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往往思想开放,对改革的接受度较高。在这些地区试点推行科举改革,恐怕很难达到自己阻挠改革的目的。
但话已出口,李尚书也不好反悔。他只得点头道:"好吧,那就依赵大人所言,先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试点推行。具体地点,我会尽快确定并上报朝廷。"
赵星河拱手道:"那就多谢李尚书支持了。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科举改革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李尚书勉强一笑,起身送别赵星河。望着赵星河远去的背影,他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虽然在试点推行的地点上做出了让步,但只要改革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再将其根除。科举改革,恐怕已是大势所趋。
清晨,天刚蒙蒙亮,赵星河已经在书房中开始了忙碌的工作。科举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文人书院的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但要让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