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由于服务不够完善,客人的满意度不高。
秋月和聂军虚心听取客人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他们培训员工,提升服务水平;增添娱乐设施,丰富游客的体验。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恩山庄,秋月和聂军四处奔走,参加各种旅游展会,宣传山庄的特色。
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感恩山庄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旅人慕名而来。
晨起听鸟鸣,日暮赏霞光,于田园间寻得心灵的慰藉,山庄的美名也在周边城市口口相传。
岁月匆匆,无情地在秋月与聂军的脸上刻下了痕迹。
曾经矫健的步伐变得迟缓,灵活的双手也不复往昔的敏捷。
秋月晨起,站在山庄那雕花的长廊下,往昔忙碌的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曾经,她能在天不亮时就精神饱满地穿梭于厨房,和面、剁馅、煮粥,动作干净利落,锅碗瓢盆在她手中奏响欢快的“晨曲”。
如今,晨雾轻轻落在肩头,寒意却迅速渗透骨髓,手指僵硬得揉面都颇为吃力,做出的饭菜也少了几分往日的滋味。
聂军亦是如此,以往扛起工具修缮客房、检查水电,呼喊声中气十足,如今爬上梯子,腿肚子直发抖,眼神也大不如前,摆弄细小零件时,半天都对不上榫卯,往昔的干练利落已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旅游市场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轻的客人们拖着行李箱踏入山庄,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询问 Wi-Fi 密码,而后举起手机,在各个角落拍照打卡,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平台分享所谓“乡村野奢”体验。
他们追求智能设施,期望房间灯光能随心情变换色彩、床铺自带按摩功能,热衷于特色主题客房,幻想在古风雅韵中穿越千年、于田园童话里找回童真、在禅意静谧中静心修养。
而感恩山庄,依旧是传统古朴的布置,木质桌椅、素色床品,服务虽是老一辈的热忱周到,但缺少了潮流新意。
老客源随着年龄增长,出行逐渐减少,新客源又因山庄缺乏吸引力,招揽者寥寥无几。
账本上的数字,逐月黯淡,犹如秋月与聂军日渐衰退的精神气,往昔的辉煌如同烟花般消散,只留下无奈与惆怅。
面对这样的困境,秋月和聂军感到力不从心。
他们意识到,时代在变化,如果不跟上潮流,感恩山庄可能会逐渐被淘汰。
然而,他们已经倾注了半生的心血,要如何改变,又从何处开始,这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饭桌上,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秋月与聂军满是皱纹的脸庞,两人相对无言,只有碗筷偶尔碰撞,发出轻微的声响,似乎在轻叹岁月的变迁。
良久,聂军放下筷子,重重地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
“秋月啊,咱们是真的老啦,跟不上这个时代喽,山庄不能再这么因循守旧下去,得交给小宇和姚妆了,让年轻人去折腾折腾。”
秋月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怎能舍得这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地方,可心底又明白,这是山庄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最终还是点头赞同,那滴泪,悄然滑落,滴进碗里,混杂着苦涩与希望。
聂小宇,作为秋月与聂军的小儿子,自小在山庄的山水间嬉戏玩耍,对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
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主修酒店管理专业,渴望汲取先进的理念,为山庄的未来添砖加瓦。
毕业后,又在城市的酒店里,从基层岗位摸爬滚打,历经数年的磨炼,学到了一身新潮的经营手段与前沿的管理理念。
姚妆,这个学设计出身的姑娘,脑海里仿佛藏着一座创意的宝库,对乡村文旅融合有着独特的见解。
初次踏入感恩山庄,便被这里的山水底蕴所吸引,一心盼着能大展身手,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两人接到接手山庄的消息,兴奋与忐忑交织在心中。兴奋的是梦想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忐忑的是肩头的责任重如泰山。
他们深知,要让感恩山庄重焕生机,并非易事,但他们愿意迎接挑战,为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为了父母的期望。
姚妆拉着聂小宇,像只欢快的小鹿在各个院落穿梭,眼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话语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