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文正若的书生。这文正若生得眉清目秀,自幼便对诗词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日都沉浸在书海之中,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文正若的家境虽说不算富裕,但父母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见儿子如此热爱读书,便倾尽全力供他求学,期望他能有所成就。文正若也很是争气,小小年纪便熟读各类经典,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镇子里时常会举办一些文人墨客的聚会,大家聚在一起谈诗论文,互相切磋。文正若每次都会积极参加,他渴望能从这些聚会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有一次,镇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组织了一场诗词会,邀请了众多年轻书生前来。文正若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他满心欢喜地准备了自己新近创作的几首诗词,想着能在会上一展风采。
诗词会上,众人先是互相寒暄了一番,而后便开始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书生写的诗词意境深远,用词精妙,引得众人纷纷称赞;有的则别出心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世间万物,让人眼前一亮。
轮到文正若时,他站起身来,微微作揖,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诵读自己的诗词。他的诗词格律严谨,用词也算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场的不少人都点头认可,老学究也捋着胡须,笑着说:“正若这诗词,颇有几分功底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文正若听了,心中很是得意,他心想:“看来我这些日子的苦读没有白费呀,连老学究都夸赞我了,日后我定要更加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从那以后,文正若越发勤奋了,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翻阅古籍,冥思苦想,只为创作出更出色的诗词文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正若渐渐陷入了一种困境。他太过于追求作品的华丽和他人的夸赞,心思变得浮躁起来,写出来的东西虽然看上去辞藻堆砌,十分华丽,但却缺少了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
有一回,镇上又举办了一场文学比试,获胜者能得到一份珍贵的古籍作为奖励,这对于爱书如命的文正若来说,吸引力极大。
他精心准备了一篇文章,在文中用了大量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满篇都是华丽的辞藻,自己读起来都觉得晦涩难懂,但他却想着,这样高深的文章定能让众人折服。
比试当日,众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参赛者们依次诵读自己的作品。当文正若诵读他那篇文章时,在场的不少人都听得皱起了眉头,面露疑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