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读书耗费的银钱对于家里有余钱的都要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应的起,更何况是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的农家”
其实这些不用李敬说她自己也能猜到是这么个情况,可她还是问了这么一下,求个确定吧。
“有些大家族会办个义庄,义学给自己家族的孩子免费就读”
“不过就算是减免束缚,那笔墨纸砚,相关书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部分的支出就看家族实力是不是够强,也要看这个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
顾念念也明白,其实一直以来人性的思想是没有变过,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还是懂得。
特别是对于大家族来说,有个当官的可以在其中得到的利处那是自不用说,就连办事都顺畅了许多。
所以在古代举全族之力,供一人读书还是有的。
不看别的,看自家的就知道,自从官府的人送来哥哥中了进士的消息以及聘任书后,明显来登门的人比以往多了好几倍。
听说平日高高在上的周家,也是登门来贺喜。她只看见那几日她那便宜父亲笑的嘴都合不拢。
可是现在的问题就是读书人不种田,种田的人没钱读书。
顾念念思考了会开口道,“如果我在每个村里都办个村学,大概要多少开支?”
张大听见顾念念说这话一时间不明白他什么意思了,“地方的考中率是当地县令的政绩没错,可以往县令抓的都是县学,给一些优秀学子开个方便之门什么的,哪有从村里抓的?”
“不说花费大,时间也太耗时了,等那些人能考试,怕是他这个县令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利全让后来的县令吃了,哪有人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他实话实说,“开办村学的难度极大,其一银两问题,村里空余房子是有,只是需要修缮,还有桌子板凳需要购置,或者找木工制作,还有书籍,笔墨纸砚等,其二就是先生的问题,村里会读书识字的人家实在是少,更别说能教书育人的先生”
“如若到县里招先生,每日来回路途遥远不说,也不是家家都能买的起马车的,而且怕是工钱方面也比平常的要多些人家才愿意去”
顾念念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个理,现代的一些偏远山区招个教师也是不容易,留住人更是一大难题,更何况是在这个经济环境落后,交通只能靠腿的时代。
不过顾念念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总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