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你反对,我反对,大家都反对

而康有为鼓吹的变法,有很大一部分是参考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以日本大力支持康有为,支持维新变法,康有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日本那么不遗余力的支持他。

而英国和俄国摩擦不断,而为了在远东地区和俄国对抗,英国找上了被俄国打压的日本,从而形成了短暂的同盟关系,所以英国也站在了康有为一边。

英国和日本支持康有为,支持保皇派。可这个保皇派所要“保”的“皇”都快被废掉了,英国和日本自然不甘心失败。

在英国和日本的牵头下,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废立之事,也开始倾向保护光绪,因为他们对清廷的期望是:能保持稳定统治,同时易于控制。

因此,列强并不希望清朝的政局动荡。清廷皇室政局不稳,关系到西方各国的在华利益。在他们的眼中,慈禧和光绪两个人比起来,列强认为光绪代表的是维新,慈禧代表着旧势力。相比之下,光绪更愿意同外国合作,慈禧对外则保守一些。

小主,

更何况以当时的形势看,列强大多认为要是不维新,清政府看样子也快撑不下去了。清朝亡了,对他们的利益触动更大。

而因为各地教案不断,特别是义和团在鲁地兴起之后。英国公使窦纳乐告知清政府说,义和团对外国人持有很大敌意,你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窦纳乐还来联合各国公使,调动军舰武装示威,向清政府施压,要求清廷两个月内消灭义和团。虽然袁世凯在山东剿灭义和团做的不错,但是义和团并没有被彻底剿灭,反而越剿越多。

各国公使纷纷指责朝廷。而端郡王本来就恨各国公使上次的搅局,从而使原本到手的皇太子变成了大阿哥。

而毓贤也曾提出义和团仇视洋人、洋货,而且义和团众人都是“刀枪不入”身负神异之辈,而且他们不仅仇视洋人,那真的是能动手就别吵吵。

毓贤此人虽然仇视洋人,但是吧这个人可谓是清官中的清官,也正是因为此点,分外受大学士徐桐的看重,由此徐桐才把毓贤推荐给了刚毅和端郡王。

端郡王不断的向慈禧太后进言,而且造谣说洋人支持光绪重掌朝政,并鼓动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

慈禧最大的忌讳就是有人说让光绪回来,而且慈禧太后不惜和各国一战都要废掉光绪。现在钢刀利刃竟然送上门来,自然是准备用一用的。

原来还有些投鼠忌器的慈禧,在端郡王、刚毅等人的鼓动之下,这才下定决心立刻废掉光绪扶溥俊上位,继续临朝训政。

-----------

京城的各国使节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在英国公使联络之下,各国公使紧急照会总理衙门,要像去年那样给光绪做体检。本来总理衙门还想着脱一脱,可各国公使这次态度也异常强硬,最后庆亲王奕匡只能入宫请示慈禧,慈禧也不想现在就和洋人直接撕破脸,所以就同意了各国公使的要求。

最后检查的结果,再次被各国报纸上刊登了出来,而且这次各国都统一了口径,在报纸上大肆抨击朝廷废立之举,更是讽刺慈禧太后招抚义和团。而之后在光绪举行退位典礼的时候,没有一名外国使节参加典礼,整个废立

……

各地对于建储也纷纷反对,而上沪工商界反应激烈,以罢市为要挟,号召臣民抵制立嗣。杭州、天津、武昌、广西各地士民随之响应,均要求当地督抚代为转奏谏阻。不仅是国内的社会反响激烈,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中,反对立储的也大有人在。

梁鼎芬正在日本,当在东京的各种报纸上看到清朝册立大阿哥的报道时,他极力反对,当即作文刊登于日本报纸之上,并将报纸寄给张之洞。

文章中论及嫡庶伯仲之序与大宗小宗之分,怒斥徐桐等人大逆不道。他言及平常士庶人家按伦序分大宗小宗,“绝次不绝长”,朝廷立溥儁为穆宗嗣,符合常例。

可是一旦成为皇帝便永为大宗,尊帝即是尊祖,所以光绪皇帝是为大宗,与列祖列宗一体相承,但是将来继承光绪皇位的溥儁不承嗣光绪,不合礼制。对于传言的溥儁称光绪为皇叔,他也认为极不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