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几个孩子,李翠花愣是不怕苦不怕累,艰难困苦的撑起这个家。
在那个记工分的年代,她拼死拼活的干,一般女人只能拿到八九个工分,她硬是次次都拿十个,有什么累死累活的事,她都冲在最前面,只希望分得粮食更多点儿,再多点儿。
对于家里的孩子,她最重视的是大儿子,因为是第一个,是结婚后盼了两年才生下的,所以对他甚是疼爱,又寄予厚望,田地里的活从不让他干半分,将他送去读书,希望他能有出息。
结果高中读完,国家又下了政策,停止了高考,这下可好,上大学是没希望了,结果就在李翠花忧愁儿子也要回来种地的时候,他在城里找到个女同志,要跟人家结婚。
李翠花可没什么不乐意的,掏出家底给大儿子办了喜事,本以为是苦尽甘来,但谁想大儿子自像入赘似的,寻常时不回来,反而总是让家里给他送粮食送菜。
二儿子只比老大小两岁,但比起在李翠花的心里看重的就没那么多,打小就跟乡下寻常孩子一样长,读书自然是没有的,家里穷,只供得起一个,为此,二儿子不少埋怨她。
老二长年干苦力,长得不好没学识,家里条件也不好,一直到二十二岁才解决人生大事。
但他结的亲事十分不好,对方是个下乡的知青,受不了乡下的苦才找上的他,待了三年,结果国家恢复高考了,对方立马考上大学,丢下两岁的孩子和老二一走了之。
老三是个女孩儿,还是在得了两个男孩儿后生的,李翠花想着自己年幼受的苦,就稀罕的很,不舍得让她跟自己过一样的生活。
后来给老三说亲,她自己跟城里的男同志看对眼了,嫁了过去,但对方家庭也不怎么样,就一个城里户口,住在狭窄的二十平小间里,还处处看不起他们。
老四……是个傻子,李翠花长年做农活,有限的精力都给了前面几个孩子,对这个上心的不足,因此,就是活的就行。
后来改革开放,城里的大儿一家,女儿一家都在倒闭的风口下岗,生活吃食立即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