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对经济的设想

但现实呢,由于辽东经济不发达,粮食产量少,很多人有钱花不出去,这就造成了高度的通货膨胀,一石米在京畿只要一两银子,在辽东则需要五、六两银子。

这种畸形经济归根到底就是辽东物资供小于求,白银通货膨胀,不值钱了。

特别是历史上明朝在辽东战场上连连吃战败,朝廷每年输送给辽东的巨额白银随着辽东不断战败,又辗转被建虏抢走,让建虏吞了这肥水来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因此辽饷就像一个巨大的水龙头,把海外流入的大量白银全部又泄入了辽东,却未掀起一点浪花,也没有给大明经济起到丝毫的刺激作用。

从而让整个大明的白银像漏底的钱袋子似的,经济也逐渐下行畸变,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现在的辽东早就不同以往了,随着辽东战线的稳固,辽饷自局势反转后再没有流向建虏。

所以辽东是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群体,他们有钱少物,消费能力还高,愿意买东西。并且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地广人稀,有毛皮、药材等大量内地紧俏的物资滞销在内。

和无数个我互相帮助

如果大力发展辽东商贸,扩大市场规模,鼓励北方的商贾去辽东贸易或者大力鼓励前往辽东移民,不仅可以让朝廷每年拨给辽东的巨额辽饷回流到关内,盘活北方经济,增加就业,也给百姓一个生计。

还可以向辽东移民减轻北方的压力,增加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而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扫除辽东与关内商贸、移民等的障碍,而现在看来他做得已经差不多了。

如今辽东战事虽进攻不足,但守成有余;山东民变已平,朝廷在天津、登莱设府开海,准备海运。北方潜在的隐患都被朱由校解决了,下一步完全可以围绕辽东盘活河北、山东等地的经济了。

“汪爱卿,你所说的意思朕明白,但朕看来都是百姓没有信心抑或者不敢这么做,归根到底还是朝廷的政策不给力。

朕几次看到熊廷弼与杨涟在题本中抱怨辽东民生艰难,物价极高,地虽广但人却乏,凡事都需要朝廷的运输赈济,如此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只是依靠朝廷,现在商贸发达,特别是海贸方便,朝廷就应该鼓励商贸运输物资。

比如给运粮到辽东的人减免关税,山东等地不是大旱流民甚多么,可以广招流民前往辽东,朕看这些都可以做,并且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

辽东军民可以免受高物价之苦,朝廷也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花费,河北、山东一带的流民也有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

汪应蛟一听当即明白了皇帝今日召见他的用意,说来说去其实还是为了解决河北、山东等地流民的生计问题嘛,要么就让他们去辽东屯田,或者依靠辽东贸易给他们一个生计,让他们不要造反。

“陛下,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此事要有成效,不仅仅只是免除关税,还要辽东都司、顺天府、山东布政司等衙门协调。

臣一人之力怕是决定不了,还请陛下召集内阁六部商议此事,或者下旨廷议为好。”

求个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