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就当提前彩排预演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转眼之间,两个月过去了。

这轧钢厂的新电厂,那套由林胜利带领大家仿制的大型发电机组,也已经是正式装机供电了。

而轧钢厂的这种钢厂电厂统一建设规划的做法,作为试点,这成功的经验,是完全入了规划部门的眼。

现在就等着轧钢厂新建的那个电力设备制造厂投产之后,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就会按照林胜利他们轧钢厂的这个电厂的建设模式,推广到全国去。

另外,这电力设备制造厂就刚建设了点基础设施,离投产还早着呢,这电力部门下的设备定单,就都已经排到一两年以后去了。

而什么其他的地方政府或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订单,那真不好意思,真生产不过来,这边真没法接。

至于说把生产交给其它厂,那也得有其它厂,或者其它厂有这个技术水平来生产啊。

就不说别的,就林胜利搞的那套标准化和流水线,那个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成品率,和超高的生产效率,谁短时间内学的来啊。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特别航空研究究实验室里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下面给歼十姬生产配套零部件的各个下游工厂,也都完成了标准化的改造,生产出了第一批符合标准的合格零部件。

而其中一直让所有人都头疼不已的,林胜利原设计方案中,关于歼十姬整体外框的设计制造部分,也迎来了重大的突破。

按照设计方案里的要求,歼10姬整体框外廓尺寸大、双面加工、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就是在后世的90年代时,都是被称为“亚洲第一框”的存在。

之所以有这个美誉,是因为过去的飞机框都是由几十个零件甚至上百个零件装配而成,而歼10姬整体框却是用一个毛坯、一个程序,替代了过去的上百个零件,这在亚洲也是头一回。

说起“亚洲第一框”这几个字简单,但干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由于以前没有加工经验,生产这个框就是个探索的过程。

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价值不菲,完全采用新技术。

选择加工这个框的软件也很棘手,用新软件编程没把握,即使编出来,与机床匹配的后置软件是否好用也是个问题。

加工程序如何检查?

试切方案如何确定?

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工艺参数如何选择?

每一个步骤都含糊不得。

特别是双面加工,没有先进的真空夹具来固定,只能靠自己摸索、突破。

有人说,“航空人遇上新机研制是幸运的”,其实这话还应补上后半句——“付出也是艰苦卓绝的”,有时甚至用“残酷”来描述研制者的经历也不过分。

这一点,参与“亚洲第一框”的研制者们体会特别深刻。

首先就是加工零件时的心理压力。

零件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等所有数控加工工序后已是天价,面对这样贵重的零件,工人师傅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何况这种零件加工工序多、时间长,且不容许丝毫差错,真的非常不容易。

其次是不良的加工条件。

研制者们长期加班加点疲惫至极,还需忍受高温煎熬、冷却液的难闻气息和飞溅的金属屑,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刀头。

在后世的90年代,我们国家的科技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工业配套都相对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集合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还要费了好大的劲,搞了好久,才把这个“亚洲第一框”给搞定。

神医下山:美女总裁要养我

而现在这个时候,要什么没什么,数控机床,没有,什么编程软件,没有,就连高精度的刻刀也都没有……

但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真的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大家充分的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经过了数不清的头脑风暴后,终于想到了替代的办法。

咱就用老办法,先是把机框的的组成零件全都生产出来,然后组装上,之后再反向进行倒模,把那些能一次性成型的整体框架部分,尽量的做成一个整体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