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乎这,在乎那,如果黛玉都去了,那么将来这地,这园子,这花柳树木,又能留下嘛?
到时候,谁知道这片土地又属于谁,又姓什么呢!
从这宝玉心理所想,说明他看到了黛玉一旦去了,这大观园所隐射的地方,将来也保不住。
【甲戌侧批: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
【甲戌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
脂批又再次提起了昨日阻止他加批的人,居然说他是玉兄化身,我们回过头再看《葬花吟》。
我们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句,是指一个隐士,想把落花所代表明末一干风流历史和人物,都收入大观园里,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还记得前文里大观园起造时,原文是如何写的吗?原文是:“多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筹划起造。”
之前推断的这个“山子野”就是谐音“三子也”,那么这个写葬花吟的人,也就是“三子也”。
他就是崇祯皇帝的第三子,所以他才可以使用黛玉这个角色,因为书中的角色就是有一个继承关系的。
如黛玉之前隐射过朱由校,朱由校死后,黛玉又用来隐射朱由检,朱由检死后,黛玉还隐射过朱由榔,葬花吟中隐射作者三皇子朱慈炯,也是可以的。
这里脂批所说的“玉兄化身”又是指谁呢?
当然不是指华夏,也不能是大明,我们再缩小范围,此处批语中所说的,应该是这一段中“宝玉”所隐射的那批人。
即崇祯悲痛时支持他南迁的那些官员,作者团队里当时一定也有人在其中,所以脂批才会透露这点。
批书时,脂砚斋旁边所站,并阻止他对《葬花吟》加批的那个人,就是曾经在崇祯末年朝堂之上做过官的,这样作者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曾经亲身经历过,才有了现实依据。
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